差点就带领南明翻盘的李定国,其最终失败根因到底在哪里

吕布省愚 2025-04-23 04:05:11

副标题:明朝三百年变迁史11-万事皆有因果,但因果循环的最终节点一定是内外交困的局面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75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8 分钟)

系列内的前面两辑,咱们讲述了李定国“两蹶名王”的壮举以及其后来失势最终病故的故事。随着李定国的病故,最终南明最后一股势力永历政权,也被迫走上了覆灭的道路。可以这样说,李定国这位出生在陕北的朴实底层人士,在某个历史节点上,差一点成为华夏民族的救世主。或许也正是因为这过度的使命感,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结局。

南明的故事都很悲壮

那么李定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咱们用简单的两千余字,浅述这当中的纷纷扰扰。

·背叛是可怕的

首先,导致李定国失败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于同僚的背叛。毫无疑问,此处需要指向孙可望,那个嫉妒李定国由来已久的人。

孙可望曾经是李定国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两人原同为大西军同僚。但是,在联明抗清后,孙可望的内心逐渐膨胀,试图取代永历帝自立为帝。毕竟在那种乱世之下,永历帝之所以被拥立为帝,主要原因还是永历帝是万历帝的孙子。一盘散沙的情况下,孙可望自己做起了皇帝梦,这似乎并不罕见。毕竟,孙可望的第一任老板张献忠以及一度蜚声天下的李自成都曾做过皇帝。

有了这种想法后,孙可望软禁永历帝于安龙,并挑起与李定国的内战。

李定国成功击败孙可望并迎回了永历帝,但这一次双方的内斗,彻底撕破了南明期间内部矛盾凸显的最后的遮羞布,孙可望随即向满清投降。其投降清朝后,将南明虚实全盘泄露,直接导致清军三路进攻云贵时“如入无人之境”。叛徒不但叛逃,还贩卖情报,这在冷兵器时代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纵观其叛变的全过程,其使得清军快速掌握了南明的军事部署和地理弱点,加速了西南防线的崩溃。

其实,孙可望叛逃的时候,并未带走自己的所有旧部,李定国当时依然还是有着一定的优势。可惜,李定国在击败孙可望后,未能有效整合这些旧部。他对孙可望亲信,比如史册有载的王自奇,采取的是武力镇压的方式,而非上前安抚,甚至将孙部称为“秦兵”以示歧视,导致军心涣散。清军进攻时,这些曾属孙可望的部队因不满而消极抵抗,战斗力大幅下降。

当然,致使李定国失败的第一个原因的根源,还是在孙可望的叛变。当内心无法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所有努力都是徒然。

·自身是腐朽的

李定国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于永历帝自身的性格与难以撼动权臣乱政的现象。

永历帝朱由榔原本是绝无可能被推到这样的地位的,其本人从未接受过一天帝王级别的引导与教育。说来也惭愧,明朝后期的皇帝,光宗、熹宗与思宗都没有接受过哪怕一天的储君教育,教育他如何做好一个皇帝。这与明初、朱标、朱高炽等人做太子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实属天差地别。

正因为如此,一个原本不可能被推上帝位的朱由榔就更加无法让其在那种危难的关头去力挽狂澜了。本质上讲,朱由榔缺乏应有的政治魄力,其长期依赖权臣马吉翔。

历史的厚重被每一块砖墙记忆

同时,马吉翔为巩固自身地位,阻挠李定国与白文选的救驾行动,甚至伪造敕令命缅甸守军攻击明军,导致李定国多次入缅接驾失败。

例如,在缅甸“咒水之难”前夕,马吉翔强行逼迫永历君臣赴险,最终导致40余名大臣被缅军杀害,彻底断送了南明翻盘的希望。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讲马吉翔的故事,这位仁兄的事迹被满清掩盖了两百余年。

在君臣之间无法顺畅沟通的情况,永历势力自身存在着极大的奢靡之风,这与历史将这一群推上的风口浪尖是全然不匹配的。永历流亡期间,官僚集团仍沉迷享乐,甚至凿碎玉玺换取钱财。永历帝在缅甸时,因拒绝向篡位的缅王送礼,激化矛盾,最终被出卖给吴三桂。

·环境是致命的

李定国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源自当时极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当时的外部环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缅甸的背叛与清廷的围剿。

缅甸原本为明朝藩属,但面对清军的压力,缅王莽白发动政变,通过“咒水之难”清洗南明君臣,并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此举直接终结了南明政权的法统象征。永历帝原本寄希望于在缅甸构建自己的法理正统性,但是缅甸似乎并不敢于与清兵直接交锋,这是李定国势力无法单纯依靠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

相比之下,吴三桂却利用孙可望提供的情报,采取分化瓦解策略,而李定国因内部分裂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除开缅甸局势之外,当时李定国势力也是被孤立的,他虽与郑成功、张煌言等势力保持联络,但东西战线始终未能协同作战。郑成功北伐南京时,李定国因广西失守无法策应,导致双方各自为战,最终被清军逐个击破。冷兵器时期,沟通顺畅真能抵得过十万大军的威力,可惜,那并不是一个属于李定国的时代。

·策略是失当的

李定国失败的第四个原因,源自几个重大历史关头的策略失当。

其一是广西防线的瓦解。

李定国当时为营救永历帝,将主力调离广西,导致当地兵力空虚。清军趁机重新占领广西,切断了南明与广东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势力的联系,使永历政权陷入孤立。正因如此,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广西失守后,清军得以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夹击云贵,李定国因调兵迟缓,错失各个击破的战机,最终全线溃退。

其二是迁都决策的短视

李定国否决刘文秀迁都贵阳的建议,以内刘文秀认为贵阳更靠近抗清前线,但李定国执意将永历帝留在昆明。此举既加重云南的财政负担,又使前线指挥体系混乱。刘文秀被召回后忧愤而死,前线防御进一步弱化。

·短暂扭转颓势并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李定国失败的第五个原因,来自于其自身的认知。

虽然,我们毫不犹豫地赞同李定国是民族英雄,但实际上,处在他所出生的时代,他的知识水平,很难指望他去做到绝处逢生。

李定国虽为军事天才,但缺乏政治远见。他过度依赖南明旧官僚,比如沐天波等,忽视了对大西军旧部的团结,甚至在刘文秀病逝后仍排斥其他将领,导致内部凝聚力瓦解。可以这样想,他适合带兵打仗,却不适合运筹帷幄。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赵云,再厉害也是一位阵前的将军。咱们不能要求赵云去做原本应该诸葛亮做的事情。

无法力挽狂澜

除此之外,李定国处在理想与现实极度冲突的历史时期。

他一心效忠永历帝朱由榔,却未能认清永历政权的腐朽本质。他在云南坚持“尊王”路线,未能像郑成功那样开辟独立根据地,最终随永历政权的覆灭而呕血身亡。其实站在后世的角度去回望,如果李定国有着一点私心,可能结果还能有回旋的余地。

李定国的失败,是南明政权结构性矛盾与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虽以军事才能短暂扭转颓势,却无法弥补政治上的致命缺陷。其悲剧既是个人局限的体现,更是晚明体制僵化与时代变局的缩影。在那个山河表里都透露着一丝感伤的几十年里,明朝被清朝取代,剃发易服,民间疾苦被迫深埋在了土里。并且,南明的覆灭标志着汉人政权最后一次大规模抗清运动的终结,而李定国的忠诚与挣扎,则成为明清易代之际最悲壮的历史注脚。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