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芯,中芯国际拼了,要把2024年的收入,全部投入?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4-29 12:49:26

你见过哪家公司,净利润下滑,还拼了命扩产?中芯国际给出了答案。2024年营收猛涨,利润却掉了,净利率不足10%。

可它不光不分钱,反手就把收入全砸进了研发和扩产。造芯片不是小打小闹,是把现金烧进未来。这一年,他们敢“不分红、不送股、不增资”,只为把中国芯,握在自己手里。账面不好看,战略很清晰——中国芯片,必须自己造,自己扛。

挣钱不分红,全砸研发了

2024年,中芯国际营收575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创下历史新高。可亮眼营收背后,却是令人皱眉的利润表现:全年净利润36.99亿元,同比下滑23.3%,净利率降至9.3%。要知道,2021年中芯的净利率还保持在17%以上。

换句话说,营收涨了,钱却没落袋。外界原本预测公司会在今年“稳一稳”,先保利润、再扩投资。但中芯反其道而行,做出两个决策:第一,全年利润不分红;第二,全部利润投进研发、技改、扩产。

最核心的支出,是研发。2024年研发投入达54.5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9.4%,远高于A股芯片公司平均水平。这不仅是行业内少有的比例,也是“非盈利性资金”的高密度使用方式。因为多数研发项目的回报周期普遍在两年以上,有的甚至是五年。

此外,中芯目前拥有的研发团队人数为2300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高校的工科师资配置。并且,这支队伍主攻方向不是实验型项目,而是实打实冲刺0.18μm、55nm、28nm、14nm节点制程的良率优化与国产设备兼容。

再看专利,截至2024年初,中芯累计专利达13964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86%(12112件)。这说明它在“自主芯片工艺路径”上形成了较强技术闭环,具备系统性迭代能力。

这年头,谁都想做“稳健制造”,利润得拿,故事得讲,研发做个样子就行。中芯却反着来,利润砸光光,话一句不说,技术堆起来。

这不是策略,是信仰。一家公司要把净利润当“明年赌注”去投,得有两个底气:一是“知道明年还活得下去”,二是“知道今天不投,明天肯定活不下去”。

接下来我们就看,这样的投法,真能把产能撑起来吗?2024年的扩产节奏,是否撑住了这口“国产气”?

业绩下滑,产能照样上

2023年对全球半导体代工行业来说,是个高原期,也是寒潮期。手机芯片、PC SoC需求全线回落,尤其是中低端芯片库存严重滞销,晶圆代工价格普遍走低。即便是台积电、联电也不得不下调全年产能规划。

中芯的净利润也没幸免。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60%,属于“腰斩+断腿”级别。可问题是,亏了钱,中芯反而扩了厂。这就不是生意人的打法,是“战略战士”的操作。

2024年,中芯继续推进北京、深圳、天津三地12英寸新厂建设计划,资本支出预算与去年持平,超过百亿人民币。这里面的账很难算。

因为折旧成本高昂,单个厂房投产期需两年,设备采购不确定性极强,且全球主流设备商对中芯仍施压断供。

但就是这种情况下,中芯还咬牙干下去。为啥?答案藏在一个数据里:产能利用率。2023年四季度,中芯产能利用率开始回升;到2024年一季度,已升至90.4%。这意味着中芯的实际接单能力正在恢复,尤其是在中国本土客户大幅转向“国产供应链”的背景下。

比如新能源汽车MCU、显示驱动芯片、WiFi模组控制芯片等品类,正在加速“去美化”和“去高通化”。中芯正好承接这部分“中低制程的刚需段”。这批客户对产能“稳定、安全、性价比”的要求,反而让中芯成了替代首选。

市场冷,客户急,这就是中芯的“窗口期”。2024年,它赌的不是“利润率”,而是“长期信任”。谁先扩,谁能接更多需求,谁就锁住下一代客户。

更关键的是,中芯正在内部试点“国产设备替代验证线”——在新厂中试装、调试国产刻蚀机、清洗设备、CMP设备,构建自主可控流程。即便光刻机还受限,它也不等了,能上多少上多少,不能上就自己改。

这一节看下来,你就明白了:扩产这事,对中芯不是“押宝”,是“续命”。它续的是“下一代市场”,保的是“国内替代信心”。

那过去这十年,它是怎么一分钱一分钱堆出来今天的?

一场不计代价的接力赛

芯片制造这条路,不光是烧钱,更是个“三重门”:设备门槛、人才门槛、专利门槛。

中芯在2024年之前已经跑了快二十年,从黄石到上海,从65nm做到14nm,用的都是这种“土法炼芯”的办法。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从没停过“砸钱”。

2015年-2023年,中芯累计研发投入319亿元;2024年再砸54.5亿,总计超过370亿。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年度重投机制”的体现。你今年不投,明年所有工艺路线就断档。

为什么必须年年投?因为芯片不是一项技术,是一套系统。你的化学沉积不升级,你的刻蚀路径就不能改;你的光刻机不通用,你的掩膜版就换不了。整个工艺链条像骨牌,一环不动,全部失效。

人才同理。2024年中芯拥有2300名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比例接近20%。而这些人不做展示型项目,是盯着产品版本日夜修改PDK的“工程系战士”。一个28nm工艺,从建模、物理验证到量产,每一个环节都得经历几十轮失败。

这些事在国外,是EDA+Foundry+Design House三家合作干的。中芯干的是三家合一,自采、自调、自拼凑。它的“组合拳”,不是按教材打,是边走边修,边踩雷边生路。

而最能说明“接力赛”意味的,是专利。截至2024年,中芯累计专利13964件,发明专利12112件。这不是炫耀,是生存逻辑。每一件专利都是“制程独立节点”的落脚点,哪怕只比别人快三个月,就能多吃一轮市场红利。

国产芯片要突围,不靠演讲稿,也不靠朋友圈炫图。得靠这些“干硬事”的专利、实验线、冗余流程。

中芯这一棒跑得不漂亮,但接得稳,送得狠,目标就一个:让中国芯,站上自主地基。

参考资料:

中芯国际去年净利润下滑60%,今年顶折旧压力继续扩产.观察者网.2024-03-30.

中芯国际营收增26.5%稳坐行业第三 近8年研发费319亿A+H市值超万亿.长江商报.2024-11-11.

净利率减少4.8个百分点 中芯国际2024年净利润下降超20%.经济参考网.2025-03-28.

1 阅读:629
评论列表
  • 2025-04-30 09:28

    人家许皮带欠2万多亿、分红从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