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为什么非要搞垮苏联,当苏联总统不好吗?久加诺夫道出原因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4-30 10:53:07

苏联是怎么没的?一张协议,一场撤旗,一通表演。但这事儿最奇怪的是:倒了的国家,哭的人在街上;签字的人,却握着权力笑。

苏联总统不做,非要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到底图啥?这账,得从“1991年”的别洛韦日森林算起……

那年冬天,叶利钦“换剧本”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别洛韦日森林,一场不对外公开的密会定下苏联的生死。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三人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告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不复存在”。

这天,戈尔巴乔夫还在克里姆林宫等待政治局汇报,没料到权力已经从他手中滑走。

叶利钦为何如此急切?因为这是他唯一能翻盘的机会。1990年,他被戈尔巴乔夫架空,在苏共体系内屡次受阻。想再上台,只能抛弃体制,另起炉灶。

他借助俄罗斯共和国总统的身份,掌控俄罗斯议会和媒体,从联邦中“拖家带口”出走,自立门户。苏联还在运转,但权力中心已悄然倒向莫斯科河对岸。

苏联总统没法继续当,俄罗斯总统才是真权力兑现点。苏共中央受制于制度,需开会商议,需照顾多方民族利益。而俄罗斯联邦总统,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法律赋权、财政独立、军队在手。

1993年,叶利钦更进一步。10月,他命令军队围攻议会大楼。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被押走,全国广播同时宣布:总统胜,议会败。这一战,标志着苏联残余体制彻底清零,俄国走向“总统集权”模式。

这不是体制改革,是路线清算。苏联成了权力转换的跳板。对叶利钦而言,搞垮苏联不是被迫而为,而是明确路径。他摧毁的是束缚他的机制,建立的是属于自己的秩序。

解体是剧终,对他个人,却是主演登场。从克里姆林宫走出来的那一刻,他不再是“党内异见者”,而是“新国家设计师”。

苏联的终结,并非自然老去,而是被“策划退休”。叶利钦,是导演,也是主角。

解体背后,是西方的掌声

1992年,叶利钦政府启动“休克疗法”,由年仅35岁的盖达尔主导,全面推行自由化经济改革。政府放开物价、私有化国企、引进西方资本和管理理念,目标是“一步到位建立市场经济”。

后果极为惨烈。仅一年时间,俄罗斯GDP下降一半,通胀率飙升至2400%。职工工资被拖欠,全国拖欠总额高达5.6万亿卢布,35%涨幅出现在半年之内。中产消失,百万工人失业,退休人员生活极度艰难。一代人陷入贫困线下,政府却束手无策。

这一切背后,西方的掌声不断响起。美国总统克林顿称赞叶利钦“有勇气推动自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时间向俄罗斯提供巨额贷款。美欧政要频频访问莫斯科,对“新俄罗斯”的民主改革赞不绝口。

久加诺夫在多个场合指出,“哈佛计划”是这场“掌声换国”的真实设计图。他揭示,这一计划分三个阶段:重建、改革、清算。其目的不是帮俄罗斯发展,而是彻底摧毁苏联体系,为资本全球化扫清障碍。

西方要的是资源通道、军工解构和市场开放。叶利钦提供的,正是这三张门票。乌克兰从战略缓冲带变成地缘断层,俄罗斯西部直接暴露于北约军事压力之下。

与此同时,叶利钦通过“亲西方”政策,稳住政权合法性。他频频访问西欧,在联合国主张“共同价值观”,把俄罗斯从冷战秩序中抽出,放进西方全球化的蓝图内。

解体苏联,得利的是西方;推行休克,受苦的是人民。经济崩塌,社会撕裂,苏联丧失的不只是制度,还有“战略主权”。

久加诺夫曾断言:“国家灭亡,不在敌人攻破城门,而在门内主动开锁。”

久加诺夫的话,为啥还响?

久加诺夫从1993年起担任俄共主席,提出“俄罗斯社会主义”理论。他的理论试图把苏联时期的社会成果、民族认同和历史传统统一起来,回应国家解体后的“制度真空”。

1996年总统大选,久加诺夫以左翼联盟代表身份参选,支持率一度领先叶利钦10个百分点。在第一轮投票中,他与叶利钦差距仅为3.24%,进入决胜轮。这是俄罗斯历史上“差一点逆转历史”的一刻。

叶利钦为保连任,动用全部国家资源。媒体高强度抹黑久加诺夫,制造“恐共”舆论,强调“俄共上台会引发内战”。甚至组织音乐会吸引年轻人,仅此一项就投入近20亿卢布,而久加诺夫整个竞选预算不到17亿。

虽然败选,但久加诺夫的主张开始影响整个反对派版图。他强调:“苏联的灭亡,是西方资本与本国精英联合掏空国家。”在他看来,只有重建统一国家结构、回归民族共识、确立新型社会主义秩序,俄罗斯才能走出长期政治混乱和经济低效的泥潭。

他的“俄罗斯社会主义”提出三大支柱:民族认同、社会正义、国家主权。他认为,不能照搬西方模板,必须在俄国历史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制度体系。他倡导强国家机制,但反对官僚特权;强调中央集权,但不接受专制路径。

2021年苏联解体三十周年,久加诺夫公开表示:“这不是失败,是被出卖。”他的讲话引发俄罗斯青年群体的新关注。俄共的街头活动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参与,背后是一种对“有秩序的公平社会”的期待。

叶利钦推倒了大厦,久加诺夫试图搭起新的骨架。虽然这栋楼还没建起来,但他留下的图纸,依然在俄罗斯的思想界发酵。

三十年后,苏联的残影仍在;而久加诺夫的那句“我们曾经拥有的,原本可以继续”还在被不断提起。

参考资料:

王游 苑秀丽:苏联解体30周年:原因、教训与影响再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3-09-13.

久加诺夫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久加诺夫沉浮.世界知识1996年第14期

叶利钦时代在争议中远逝.中国网.2009年11月19日.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