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阿铁”阿尔巴尼亚,现在发展得如何?经济在欧洲倒数

发奋的小羊 2025-04-29 22:56:50

说起阿尔巴尼亚,老一辈的中国人可能还记得那些黑白电影里的画面——《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里的革命故事,或是“北京—地拉那”的激昂歌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巴尔干小国与中国的关系堪称“铁杆兄弟”,中国甚至在自己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为其提供了人均高达4000元人民币的援助(相当于当时中国人20年的收入)。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曾经的“社会主义明灯”却沦为欧洲最穷国之一,人均月收入不足3000元人民币,近半数专业人才外流,首都地拉那的破败街道与遍地奔驰二手车的反差,成为这个国家经济困境的缩影。

曾经的“蜜月期”

1949年建交后,中阿关系迅速升温。尤其在1960年苏联断绝对阿援助后,中国接棒成为其最大援助国。

宣传海报

据统计,1954至1978年间,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100多亿人民币援助,援建了钢铁厂、化肥厂、水电站等100多个项目,甚至派出6000多名技术人员赴阿支援。

当时的阿领导人霍查曾说:“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援助,就像弟弟向哥哥要东西一样。”

但这种援助却埋下了隐患,阿尔巴尼亚将中国的慷慨视为理所当然。优质钢管被做成电线杆,水泥钢筋用于修建上万座纪念碑,化肥露天堆放腐烂……更令人咋舌的是,阿方甚至要求中国为其建造全国农业社配电视,而彼时的中国农村连电灯都未普及。

1978年,中国因自身经济困难停止援助后,阿尔巴尼亚经济瞬间崩盘,反将责任推给中国,两国关系急转直下。

如今的阿尔巴尼亚沦为欧洲倒数

2023年,阿尔巴尼亚GDP约185.7亿欧元,人均GDP不足6000美元,仅为欧盟平均水平的1/5。更棘手的是外债问题,2020年其外债总额达到55亿美元,利息支出占GDP的3%。可以说,任何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阿尔巴尼亚财政崩溃。

阿尔巴尼亚首都

这些年的阿尔巴尼亚一直在原地踏步,经济结构惨不忍睹!农业占GDP的50%,41%人口务农,但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工业仅占26%,以食品加工、纺织等低端产业为主。旅游业曾是支柱,2020年因疫情游客量暴跌56%,至今未恢复元气。

产业结构差劲也就算了,就连基建也不重视。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但阿尔巴尼亚全国仅有一条45公里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坑洼遍布,120公里路程需颠簸3小时。同时电力设施也非常落后,电力依赖老旧水电站,2019年的电力危机导致半数工厂停工。地拉那的“新旧城区”对比鲜明,旧城宛如中国三线城市,而新城则因规划混乱毫无现代感可言。

此外,治理腐败混乱也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原因。据统计,70%的阿尔巴尼亚人曾被迫行贿,当地政府效率极其低下,地下经济猖獗。近一半专业人才移居国外,大学因师资短缺被迫取消专业,科研几近停滞。

颇为讽刺的是,阿尔巴尼亚街头随处可见奔驰、宝马二手车,但这些车多是侨民从西欧带回的过时货,与当地月均3000元人民币的收入形成了非常荒诞的对比。

其实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是有机会变好的,毕竟背靠欧盟这个发达经济体。阿尔巴尼亚自2009年加入北约后,一直寻求加入欧盟,但进展缓慢。欧盟批评其法治薄弱、腐败严重,且是欧洲最大非法大麻生产国。

尽管2023年欧盟重启入盟谈判,但民众对“欧盟梦”已渐失信心——27年来欧盟对阿投资仅10亿欧元,不及中国一家企业收购地拉那机场的金额。

关键时刻还得靠过去的“老哥们儿”!

近年来,中阿关系逐渐回暖。

2016年中国光大集团收购地拉那机场特许经营权,投资扩建并新建通往马其顿的公路。

2023年两国贸易额达8.39亿美元,中国跃居阿第二大贸易伙伴。

与过去“无偿援助”不同,如今合作更侧重基建投资与市场对接。阿尔巴尼亚蜂蜜、乳制品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则看中其扼守亚得里亚海的战略位置。

如今阿尔巴尼亚也在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打击腐败、留住人才,希望这位昔日的“铁哥们儿”能早日实现经济繁荣吧。

0 阅读:3

发奋的小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