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一流的新闻评论应当雌雄同体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05-22 15:11:32
文/王言虎(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

一流的新闻评论,应该是什么样子?

写了十余年评论,每个阶段对评论都有不同的认识。近来一个想法不时在心中奔涌:一流的评论,应当是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但在历史进程中,其也逐渐被赋予了社会学意义,具有了人格化色彩。

作家伍尔夫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时坦承,“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那么,新闻评论写作的“雌雄同体”是指什么?

01

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评论是一种说理性体裁,但是讲道理很容易破坏语言的美感。 很多人一讲起道理来,就会干巴巴,枯燥乏味,缺乏阅读的愉悦体验。

如果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一些情绪增量,文章的可读性就会大大提高。

梁启超的政论就是典型的雌雄同体。 很多人提起梁氏都会想起那句对他的经典评价,“笔锋常带感情”。他的《少年中国说》《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风行一时,就离不开其极富感染力的说理能力。

当下评论人中,我认为最擅长此类文章风格的是罗翔教授。罗翔是一名理性的法律人,但读他的文字,却常常能感受到一股饱满的情绪力量。在罗翔高超的写作技巧下,这种情绪的剂量又不会过大,以至于喧宾夺主,冲击了说理效果。

比如在其近作《人是目的,而非纯粹的手段:公职录用体检标准的反思》中,他用丰富而扎实的法律知识,分析了公务员体检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同时,他也在多处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文章涂染情绪色彩,读来如藻冰雪,很有思想的魅力。

我在这里抄录两句——

“法律既要听从民众的声音,又要超越民众的偏见。虽然法律不能强求民众放弃偏见,但法律不能鼓励并助长歧视。”

“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美好的价值,这些价值之间存在着彼此的冲突,法律必须进行复杂的利益权衡,没有最好的结论,只能选择一个相对不坏的结果。”

用专业的法律分析晓之以理,以基于经验的哲思动之以情,这样的评论,是真正的雌雄同体。

需要说明,一篇评论中,理性与感性成分一定要合理搭配,把握分寸。干巴巴的说理让人不忍卒读,情绪过于浓烈又会显得十分矫情,像是无病呻吟。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考验评论员的匠心。 02 骨架与血肉的互为彰显 我始终认为,写评论的人通常得具备两种本事,一是大刀阔斧的谋篇布局能力,二是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 这句话其实化用了胡适对傅斯年的评价:“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在评论写作中,谋篇布局对应的是文章的“骨架”,绣花功夫指向的则是文章的“血肉”。这就是评论在结构与论证上的雌雄同体。《中庸》里讲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也可以用在这里。

先说“骨架”: 写文章犹如建房子,动工之前,要设计好图纸,把房子的整体架构搭建完备,使文章有一个大致轮廓。这是一个打腹稿的过程。

动笔之后,作者要做的就是将建房子所需的素材填充进去,起承转合,层层砌高。这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视角,一种胸有成竹的全局意识。

再说“血肉”: “血肉”的学问更大,填充好“血肉”也更难,因为某种程度上一篇评论的高下就在于“血肉”的饱满程度,也即论证的水平。

各种教材、资深评论人士早已总结了许多论证手法,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套用,不可能写出一流的评论。细究论证之三昧,我认为不外乎“细致、完整、准确”三个词。

“细致” 是指说理层次要绵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如庖丁解牛,既把道理说清楚,又给人一种逻辑美感;

“完整” 是指背景交代要清楚,新闻事实要全面,论述不遗漏细节,又要避免囿于一域而丧失全局视角;

“准确” 也很重要,它包括清晰的概念厘定,严谨的政策表述,事实避免差错,脉络梳理分明。解读既不激进向前,鲁莽越界;又不自我设限,僵化思维。

做到了“细致、完整、准确”,评论的血肉就会丰满而扎实,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03

叙事与讲理的有机融合 广义上,评论也是一种叙事。但在这里,我将叙事限定为故事、案例、事件或某个过程等狭义层面。 我们常讲:摆事实,也要讲道理。那么,如何在一篇评论中,既摆好事实,又讲好道理,做到以事见理,寓事于理?我将之称为论证层面的“雌雄同体”。

评论写作首先肯定不是单纯举例子,一定维度上,评论就是用说理语言将叙事串联起来,实现事与理的相得益彰、互相推进。

我在《不会“讲故事”的新闻评论不是好评论》一文中曾经总结了四个以叙事推动论证的方法:以经典故事增强文本解释力;“合并同类项”拓宽论证厚度;回溯脉络谈出纵深感;勾连背景“不拍案自惊奇”。

评论的叙事方式当然远不止我的粗糙总结,但不管用哪种叙事方式,都不应该是简单的比附、堆叠,而应当将叙事素材转化为论证武器,服务作者的核心观点。

叙事的素材要精挑细选,叙事的节奏要紧扣说理进路,甚至它本身就构成说理节奏。比如我在《做一个技术时代的保守者》一文中写道:

马克斯·韦伯在名篇《以学术为志业》中警告,科学无法解决人的幸福感问题。欧洲文明中心维也纳熏陶出来的大师茨威格,更是激烈断言,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最坏的灾难,莫过于阻止我们逃避现实,哪怕只是一刹那的逃避。所以看清了生活真相的梭罗,逃到了瓦尔登湖,赫尔曼·黑塞写出了《荒原狼》,比尔·波特遍访中国,在终南山过上了隐士生活。就连开启智能手机革命的乔布斯也说,我愿意用我的所有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新闻评论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叙事融于情法理之中,像黄宾虹笔下虚实交融的中国画;又像莫德里奇灵活的脚下功夫,动静之间,尽显风范。

其实,雌雄同体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做人做事都需如此。如此说来,写好评论不外乎要遵循万事万物的定理罢了。

但写作真的又不是单靠技法与理念就能取胜的, 如王鼎钧所言,写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我说,在书中学,在写中练,在事上悟,在阅历中萃取。

编辑|胡炜

校对|刘军

最后,告诉大家一件事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去年开班13期,合作单位包括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沉浸式”跟班学习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重在实践 不搞空谈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开拓视野 开放交流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

More

点击查看部分培训实录

石家庄日报培训班:

凌晨四点还在剪片子,这也太“摇滚”了…… 石家庄怎样再摇滚一些,他们正在琢磨......

北京发行集团培训班:

正在刷短视频的我,被灵魂拷问:“你多久没看书了?”

带货直播间,只来了看热闹的同事……

合肥日报培训班:

十几年的资深摄影记者,发力做视频了

河北省媒体培训班:

五个新媒体策划方案,齐了!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

凌晨5点半,策划方案终于好了!

苏州市媒体培训班:

“刚刚,官方正式通报!”算不算标题党

余姚市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

新闻发言人,感觉回来了!

咨询详情,请添加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微信

标注姓名、单位、职务或身份信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