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再出重拳!这次瞄准的竟是老百姓药箱里的“隐形刺客”——98种中成药因溢价超10倍被江苏医保局紧急叫停。当一盒小儿感冒药价格超过白银克价,当清热解毒口服液毛利率高达200%,这场价格博弈的真相远比想象更复杂。

南京宝妈王丽的遭遇撕开了中成药市场的遮羞布:一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售价197.4元,而同样治疗感冒的西药阿奇霉素仅需12元。这种价格倒挂绝非偶然,背后暗藏三重暴利逻辑:
1. 成分替换
同一名称的中成药可能“挂羊头卖狗肉”。例如生脉饮口服液,用党参的成本仅为人参的1/5,但部分含红参的产品竟标价高出10倍。这种成分替换不仅拉高价格,更让疗效变得“雾里看花”。
2. 剂型包装术
药企将普通胶囊改造成滴丸、软胶囊等“升级款”,成本仅增加30%却敢涨价6-7倍。某感冒灵颗粒通过添加薄荷素油和蔗糖,价格从8元/盒暴涨至25元,核心成分却与10年前无异。
3. 标准灰色地带
中成药缺乏化学药的严格质检体系,部分企业通过“独家工艺”“道地药材”等话术抬高身价。某安宫牛黄丸号称采用百年古法炮制,原料成本仅占售价5%,却以1800元/粒的“收藏级”价格流通。

面对乱象,国家医保局祭出“组合拳”:湖北牵头的全国集采将3倍价差设为“熔断线”,要求高价药必须降至同类最低价3倍以内才能中选。这种“价格刹车”机制已初现成效——第三批集采中95个中选药品均价降幅达68.98%,11种“天价药”被踢出医保目录。
但药企的反制手段同样隐秘:原料垄断:某清热解毒口服液集采后,其核心原料金银花采购价被资本炒高40%,倒逼医保局接受“成本上涨”提价申请。
数据游戏:企业将研发费用包装成“古方改良成本”,某配方颗粒企业宣称投入亿元研发,实则仅将传统汤剂改为冲剂。
渠道转移:近三年近百种中成药转为OTC药,某护肝片退出医保后,药店售价反升30%,成功规避价格监管。

这场博弈的代价最终转嫁给患者和医保基金。数据显示,2024年医保目录中成药占比达44%,但其中40%存在不合理使用。更荒诞的是,某三甲医院为完成70%的中成药考核指标,竟给感冒患者同时开具3种止咳药。
深层症结在于利益闭环:医院创收:中成药不纳入“药占比”考核,开得越多科室奖金越高,催生“西药治病、中药创收”的畸形模式。
灰色返点:医药代表给医生的提成最高达30%,某止咳糖浆通过返点机制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
政策套利:某药企将2010年上市的老药更换包装,通过“专家共识”而非临床试验就成功续约医保,年耗医保资金超8亿元。
破局之路:从价格治理到价值重构真正的变革正在发生:
1. 溯源革命:江苏建立中药材全流程追溯系统,炒酸枣仁颗粒从3150元/斤降至800元,暴利空间被压缩75%。
2. 疗效正名:新规要求2026年前所有医保中成药必须补交随机对照试验数据,170种“尚不明确”疗效的老药面临清退。
3. 支付革命:DRG改革将中成药与疗效挂钩,某中药注射液因未能证明对新冠康复有效,季度采购量骤降90%。
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言:“把普药赶出医保,才能给真正的创新药腾出空间。”当炒酸枣仁颗粒的标签从“价比白银”变为“可验证疗效单位”,这场关乎14亿人救命钱的保卫战才算真正破局。
(本文综合国家医疗保障局、新华社、人民网等权威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