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农民发声:不要再折腾农民了!他们太难了,农民困境如何解

经济话过去 2025-04-27 22:13:04

2025年4月,三农专家温铁军再次成为舆论焦点。74岁的他面对镜头直言:“别再折腾农民了!建房不让、副业受限,农民连退路都快没了!”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激起了无数共鸣。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增长8%至2.2万元,但城乡收入差距仍达两倍以上。当城市房价动辄百万,农民攒一辈子钱也买不起房时,温铁军的发声撕开了农村困境的冰山一角。

一、从知青到学者:他用半生丈量土地

17岁下乡插队的经历,让温铁军对农民的苦有着切肤之痛。在山西农村,他和老乡们住土坯房、啃窝窝头,这段岁月成了他研究三农问题的起点。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到主持国务院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他跑遍全国上千个村庄,记录下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兴衰的鲜活案例。2023年,他在福建推动的生态农业项目让村民收入翻倍,这种“脚沾泥土”的实践,支撑着他“中国是农民大国”的核心观点。

二、两道紧箍咒:建房与副业的双重困境

事实上,农民当前的困境是很明显的。比如,在河南某村,张大爷的危房申请翻建三年未获批准;山东李婶的养鸡场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这些真实案例折射出农民的两大生存焦虑。

1. 建房审批的马拉松

政策本意是规范宅基地管理,但执行中演变成“五层审批、半年起步”的繁琐流程。2020年农业农村部“一户一宅”政策落地时,某地甚至要求农民提供建筑设计图,让世代务农的老乡对着CAD图纸发懵。更严峻的是,部分地区打着“城市规划”旗号强拆农房,却给不出安置方案。湖北、安徽等地推出的“5万元购宅补贴”,在城里连厕所都买不起,却要农民放弃祖宅。

2. 副业空间的压缩

传统养殖被扣上“污染”帽子,家庭作坊因“不规范”被取缔,农民增收渠道越收越窄。2022年数据显示,小农户养殖占比已不足40%,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比城市低20%,电商创业更是难上加难。温铁军犀利指出:“把医疗教育绑在城里房产上,这是逼农民进城接盘!”

三、资本下乡背后的资源争夺战

看似美好的“乡村振兴”背后,藏着残酷的资源博弈。某地整体拆迁村庄后,原址建起的高端民宿房价飙升50倍,而拿了几万补偿的农民再也回不去故乡。202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8.4万亿元,占地方财政40%以上,但征地补偿常不足市场价1/10。温铁军痛陈:“这不是发展,是掠夺!农民丢了地却享不到增值收益。”

四、破局之路:让资源真正留在农村

面对困局,温铁军开出三剂药方:

产业扎根县域:广东某县发展“荔枝+旅游”,年轻人回流做民宿管家,农户年收入破10万,证明特色农业大有可为。

激活沉睡资产:重庆放牛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手工作坊,村民年分红过万,这种“三权分置”探索让宅基地变增收来源。

构建城乡共同体:他推崇日本农协模式,99%农户通过合作社分享加工、销售利润,收入反超白领。尽管我国已有220万合作社,但多数规模小、效益差,急需政策扶持。

五、政策转向与未来期待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强化农民增收”,农业农村部出台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但基层反馈显示,66.1%的村庄最缺资金,52.3%苦于人才匮乏。温铁军提醒:“现代化不是数字游戏,要让农民摸得着实惠。”正如他在福建推动的生态农业试验田,既保住了青山绿水,又让农户腰包鼓了起来。

74岁的温铁军仍在奔波。带着学生走访县域经济,在西南大学分析宅基地数据,他的工作台上摞着半人高的调研笔记。争议从未远离——有学者批评他“浪漫化小农经济”,但2021年的数据狠狠回击:中国农业GDP是美国的5.8倍,小农户却活得比美国农场主艰难。或许正如他常说的:“给农民留条退路,就是给国家留条后路。”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2024年乡村振兴指导意见》、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公报》、《观察者网》温铁军专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