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改编自本刊2021年7月刊发的《空中加油技术成熟的前夜》一文。 其实在软管、硬管加油技术之外,还有过一条歧路——翼尖加油。 20世纪30年代初,在著名飞机设计师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瓦赫米斯特罗夫(Vladimir Sergeyevich Vakhmistrov)的推动下,苏联也开始发展空中加油技术,1932年进行了与美国陆军航空队早期类似的空中加油试验。同样类似的还有:直到战后,空中加油才获得苏联空军的认可与明确需求。 二战后,瓦赫米斯特罗夫成功完成了对英国“环路软管”空中加油系统的仿制工作,试飞员伊戈尔·谢莱斯特(Igor Shelest)和维克多·瓦夏廷(Victor Vasyatin)又在“环路软管”系统基础上开发了独特的翼尖加油系统(wing-to-wing system)。 相较而言,翼尖加油系统似乎更为简单高效:加油机从其翼尖释放加油软管,不断接近的受油机通过翼尖处的特殊的锁扣来抓住加油软管,而后锁定、建立连接,燃油被泵送。

▲ 米格-19战斗机的翼尖加油测试。试验发现,翼尖加油对于战斗机来说难度有些大。 这种“非常苏式”的空中加油系统在苏联空军中一直使用到了90年代后期。不过,这种翼尖加油系统有着作业难度和风险都很大的天然问题,也只在图-4和图-16轰炸机上使用。


▲ 在苏联空军的图-16轰炸机上应用的翼尖加油系统。这种“空中手牵手”还是有不小的操作难度。 与翼尖加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的“翼尖拖曳”(Tip Tow)。二者的“空中手牵手”虽然没有翼尖加油,但也是为了给后者节省燃料(当然也包括理论上还可能变相为轰炸机增加了翼展,进而扩大了航程)。

但不论是围绕B-29和B-36轰炸机的翼尖拖曳方案,还是F-84F战斗机挂载在B-36轰炸机机腹中线上的“子母机”,这些美国空军对护航战斗机“增程”的探索与测试,都是航空技术发展史一段特殊时期中的昙花一现。它们都有过成功的试验,但受湍流和涡流等因素的影响,难度系数和风险都很大,也发生过事故。所以,这些创意最终都只是航空技术史上的一些歧途。 50年代,苏联的瓦赫米斯特罗夫和团队完成了探针-锥套式空中加油系统的研制。至此,各国的空中加油系统最终形成“软式”和“硬式”两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