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过万的家政:3万开公司、7天发证书,服务乱象真的无解吗?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29 12:57:43

花大价钱请来的维修师傅,私下搞着 “潜规则”;精心挑选的住家保姆,竟偷偷虐待儿童和老人;平台下单的搬家公司,半路上坐地起价…… 家政服务的种种乱象,难道真的无解了吗?

家政服务的 “黑暗面”

在 “3・15” 期间,央视曝光了某家政维修平台的黑幕,而这仅仅是家政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误关一次水龙头收费118元,成本价91元的电机收费高达659元,燃气灶电池帽没取下来,维修费直接增加12倍。

令人震惊的是,涉事的家政平台是全国连锁的头部企业,拥有10万个维修师傅,业务覆盖300个城市。这样的大平台尚且如此,其他平台和维修公司的服务状况可想而知。​

家政服务涵盖范围极广,从家电维修安装、老人儿童照护、搬家服务,到日常保洁、管道疏通,几乎与生活相关的事务都包含在内。

也正因如此,行业内的黑幕层出不穷。前两年,有歌手爆料某搬家公司随意加价,实际费用比预计高出1万多元。

保姆虐待老人、儿童,月嫂伤害婴儿的纠纷也屡见不鲜。就连最基础的保洁服务,也存在工作人员故意磨洋工、拖延时间的现象。​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家政行业早在2010年就被政府列为重点扶持领域,原本期望提升服务质量,结果却发展成粗放经营的状态。

如今在网上搜索家政服务岗位,到处都是 “月入过万甚至几万”“工作轻松”“时间灵活”“不用和资本家打交道” 之类的诱人帖子。

但与此同时,社会新闻中也频繁出现各类家政服务相关的负面事件,小到口角摩擦,大到危及生命的恶性案件。

一个行业为何会呈现出如此割裂的两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历史。​

追根溯源

国内的家政服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当时一批下岗职工联合其他社会待业人员,成为了家政服务行业的第一批从业者。

虽然发展至今已有不短的时间,但行业在起步阶段就出现了问题,为后续的乱象埋下了隐患。​

2000年左右,家政服务作为新兴产业,受到许多大学生的欢迎,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行业规模得以快速扩张。

也是从那时起,不少家政服务公司开始发展连锁加盟业务,行业看似朝着更加正规的方向前进。但几年后,新《公司法》实施,注册一家新公司的门槛被大幅降低,最低仅需3万元成本。

这一政策变化,让大量 “小微型” 家政公司涌现。这些公司往往只有一间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两个人和一部电话,却都想在家政服务市场分一杯羹。​

以2010年的北京为例,当时家政公司数量将近3000家。家政服务生意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是因为其赚钱门槛极低。

这些家政公司本质上多为中介机构,家政服务人员由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撮合交易后的中介费,比如从家政服务人员工资中抽取提成。

至于服务质量,只要客户不满意就更换人员,只要凑够合同约定的服务时长即可。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谁发的传单更多、广告投得更狠。​

当然,家政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也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推动。家政服务依赖人工完成交易,家政公司想要生存盈利,必须有充足的人力供给。

当一个城市存在数千家家政公司时,人力缺口就成了大问题。而中国家政行业的快速发展,恰巧赶上了一个特殊时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波及中国,工厂倒闭、工地停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失业。年底,中央曾专门探讨2000万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问题,有经济学家提出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以扩大就业,家政服务由此成为灵活就业的选项之一。

随后,专业人士提交研究报告,指出家政服务可解决1000万人的就业问题。不久后,中央领导视察家政服务公司,国务院也颁布家政服务新政,强调其在增加就业、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地方政府同样积极推动,因为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助于完成劳务输出的KPI。​ 政策推动确实让家政服务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如今行业规模已超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

标准缺失下的 “混乱江湖”

但行业发展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整个行业如同一个 “草台班子”。家政服务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顾客花钱购买服务,家政人员提供服务,这种模式最容易产生争议。

例如,保姆投诉雇主欠薪,雇主却称保姆损坏物品;搬家公司损坏物品拒不赔偿,认为已对易碎物品尽到告知义务;保洁人员在雇主家意外出事,雇主被索赔巨额赔偿金。

这些极端案例,以及日常的轻度摩擦,都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而且,家政服务建立在陌生人之间脆弱的信任基础上,这也让很多人在选择家政服务时顾虑重重。​

家政服务乱象频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不专业”。有人认为家务、管道疏通等工作不需要专业技能,实则不然。

越是非标准化的服务行业,越需要专业素质,这不仅能保证服务质量,还能减少摩擦和纠纷。以催乳师为例,2015年二孩政策实施后,催乳师成为热门职业,月入数万也不罕见。

然而,催乳服务缺乏科学依据,很多催乳师仅凭按摩手法操作,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旦雇主对手法不满意,家政公司就更换人员,只要达到合同时长,生意就算完成。​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在于家政行业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很多标准由家政公司自行制定。比如催乳师证书,多由私人培训机构颁发,部分机构甚至冒用政府部门名头以增加权威性。

这些机构培训周期短,仅一两周时间,培训环境简陋、环节粗糙。即便有国家规范的月嫂培训,周期也仅有7天,培训科目繁杂,证书发放随意。

规模较小的家政公司,在服务人员评级上更是随意,胡乱贴上 “金牌”“高级” 等标签。而保洁、搬家、维修等工种的服务专业性则更差。​

面对行业乱象,政府并非没有行动,近年来不断推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家政服务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从基础的保姆、家电维修,扩展到养老陪护、收纳整理,甚至上门遛狗、做菜等细分领域。

更多的服务类目带来了更大的劳动力缺口,家政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倾向于采用 “速成” 方式培训服务人员,从而忽视了专业性。

同时,很多雇主也缺乏对服务质量的判断标准,不清楚怎样才算优质服务,这就给了家政公司 “钻空子” 的机会。​

破局之路

不过,行业也在逐渐发生积极变化。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平台化发展,虽然像啄木鸟、天鹅到家等 O2O 家政服务平台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们提升了行业透明度。

以搬家和保洁服务为例,在自如搬家、蓝犀牛搬家等平台上,收费项目、里程费用、人员配置、车型等信息一目了然,只要师傅不恶意加价,实际费用与预估费用相差不大。

为保证服务质量,平台还会对服务人员设定KPI,评分不达标就会扣钱。此外,家政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也在逐步提高,尤其是月嫂等热门岗位,高学历从业者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务质量。

在教育领域,相关部门也引导院校增设家政相关专业,合理安排招生规模。​ 然而,平台化和从业人员学历提升,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家政乱象。

关键在于,目前家政服务质量缺乏统一清晰的判断标准,这种模糊性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当然,如果愿意支付更高费用,消费者大概率能获得相对优质的服务。

因为家政服务行业正在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如香港菲佣、瑞士顶级管家、日式搬家等备受推崇,但高端服务的高费用让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

家政服务行业想要真正走上正轨,还需要在建立统一标准、加强监管、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源@动动枪DongDongGun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