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到四川,铊污染为何越治越毒?为什么说铊污染难管?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30 11:06:47

近年来,铊污染事件频频发生,让人心惊。2016年,江西仙女湖铊含量超标,部分城区被迫停止供水,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017年,陕西一家铜矿将含铊废水排入嘉陵江,导致下游四川广元铊超标4.6倍,城区供水中断长达36小时,一时间,市民们连日常用水都成了难题。

到了2021年,环保部专项督察发现,湘江22个饮用水源中,竟然有17个铊浓度异常。奇怪的是,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生产铊,但湖南、江西、陕西、四川等地,却频繁出现铊污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些地区重金属富集,有色金属矿山和冶炼企业众多。在这里,无论是否专门开采铊,铊污染以及其他重金属污染都难以避免。

铊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尤其对儿童的危害更大。

2019年,有学者分析了湖南省近20万儿童的血铅含量,结果令人震惊:包括长沙在内的12个地区,儿童血铅含量达到每升75微克,而国际警戒线才50微克。

儿童血铅含量最高的城市,正是后来爆发铊污染的郴州市。早在2009年,湖南邵阳市的儿童体检就发现,1354名儿童血铅超标,83名儿童铅中毒,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全市100多家企业停产整顿。

2010年,郴州市近1万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超过300人血铅中毒,而污染源企业除了废铅回收厂,还有造纸厂、炼油厂等不经营矿产的企业。

2012年,湖南衡阳一个镇,300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居民家里灰尘中的铅含量,竟然超出国家标准21倍。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会问:当地明明自己体检都能发现儿童血铅超标,为什么不治理污染呢?其实,当地一直在努力治理,但面临一个大难题 —— 没有替代产业。

就拿郴州血铅事件来说,早在2007年,当地环保部门就开始干预相关企业,市环保局、市政府、省环保厅先后10次要求县政府关闭企业。

可在2010年事件成为舆论热点之前,这些企业还在继续运营。为啥地方政府舍不得关?说到底,还是因为税收。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环保税等可以全部留存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也能部分留存。

县级政府想增加收入,除了卖地,就指望那些营业额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矿山及下游冶炼加工企业。要是都关了,县里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这让地方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

而且,这不是湖南一个省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锂电池需求大增。2010年之前,全国碳酸锂总产量才2万吨,矿区主要集中在江西宜春。

到了2024年,产量飙升至64万吨,产地也扩展到四川、云南、内蒙、青海和西藏。虽然锂本身毒性一般,但开采锂矿的伴生物,如砒、氟等,都是高毒性物质。

2022年,江西省环保督察组检查宜春7家碳酸锂企业,发现都存在重金属污染隐患。比如,永兴材料公司用含铊的污泥做混凝土材料,最终去向不明。

另外6家企业排放的雨水铊含量全部超标,其中天启锂业超标最多,达到15.8倍。更让人担忧的是,各地还有大量小企业,甚至个人私下开采、作坊式加工。

2022年12月,在江西省宜春市的部分村庄,男女老少扛起锄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提前返乡,大家都跑到废弃的矿区和山林间挖石头。

为了挖到锂矿石,村民在后山挖出两三米深的深坑,旁边的小树都被弄倒。当地新增了近200家选矿厂,这些私自开采和简陋加工的小企业,让铊污染风险进一步加剧。到了2022年底,宜春市的主要河流锦江出现全面铊污染。

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湖南、江西又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地区,完全消除所有重金属相关产业显然不现实。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最危险的生产往往来自监管之外的小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让标准化生产的大企业来主导。

不仅要禁止小企业随意采矿,还要切断其资源销售渠道。此外,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监管积极性,可以让地方政府在当地资源型企业中占有较高股份,同时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担保。

在有色金属价格未来可能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行业竞争效率?这是一个需要经济学专家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还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

【本文来源@马督工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 2025-04-30 13:21

    主要是成本的问题:私下给💰、成本低。 投入设备、研发等、成本高。 所以......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