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葬母排场有多大?乡亲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根本不管

云哥侃车 2025-04-26 09:59:07

晚清时候,有个太监特别出名,他叫李莲英。他给他妈办的丧事,那叫一个豪华,这不光显摆了他的权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

那时候,老百姓正饿着肚子受饥荒的罪,可有个太监居然能办起那么大的丧礼,让乡亲们白白吃了喝了整整35天。

1906年那会儿,李莲英他娘走了。这哥们儿在宫里那可是大红人,是个挺有头脸的太监。他一合计,得给老娘办个风风光光的葬礼,得是那种以前从来没人办过的排场。

这个做法不光慈禧太后点了头,还赏了不少钱用来办丧事。丧事排场大得惊人。吃的喝的、宴席安排,还有修的路、建的墓,方方面面都透着李莲英想借这个机会,亮出自家多有钱、多有地位。

不说丧礼那宏大的场面,光是能让乡亲们在这困难时期,白吃白住35天,就已经相当不可思议了。

丧礼办得挺顺当,李莲英也因此一下子出了大名。可这场大排场的背后,暴露的是满清末年那腐败又奢侈的风气。那时候,清政府的官员和太监想怎么花国家的钱就怎么花,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却苦得要命。这种有钱人和穷人的差距,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得好好琢磨琢磨。

李莲英去世后,他那场隆重的葬礼简直就是清朝末年社会矛盾跟阶级冲突的一个写照。

【太监的荣光】

晚清那会儿,中国社会乱得不行,正在经历大变动。外国势力不断侵犯,加上国内烂摊子一堆,把原本挺繁华的时代搞得老百姓日子没法过了。

1848年那会儿,李莲英在河北顺天府大城县的一个平常农民家里呱呱坠地。

家里太穷,李莲英的父母没办法,做了个狠心的选择:让才七岁的他进宫当太监,想着能给家里带来点希望。这一决定,让李莲英的人生轨迹全变了,他从此跟皇宫绑在了一起。

进了宫,李莲英的日子那可真是大变样了。一开始,他就是宫里头众多小太监里不起眼的一个,干的活儿也是最下等、最累人的那些杂活。

那时候的李莲英,天天在皇宫的每个地方忙前忙后,他都快被这座看起来闪亮耀眼,但其实满是心机斗争的皇宫给淹没了。

李莲英可没打算一辈子平平淡淡。他靠着努力和聪明劲儿,慢慢让别人看到了他的不一样。到了16岁,他就被挑中进了长春宫,去给慈禧太后当差。

在那个讲究身份地位、层次分明的地方,李莲英干的活儿虽然不起眼,可就是这不起眼的工作,给他以后往上爬铺好了路。

慈禧太后身旁围着众多太监,想要在这些人里头混出个名堂,可真不简单。李莲英的好运气,是碰上一个碰巧的机会。

那时候,慈禧太后身边有个特别得宠的太监叫安德海,他因为行事太高调,最后落得个凄凉结局。李莲英瞧见了安德海的惨状,心里头暗暗琢磨,决定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子来保全自己。

李莲英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小心谨慎,慢慢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赖。在那个消息不流通、人们互相猜忌的时代,慈禧太后能碰上一个既能干又忠心耿耿的太监,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李莲英因此地位飙升,他不再是皇宫里那个不起眼的小太监了,反倒成了手握大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1874年的时候,李莲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特别看重,一跃成为了正二品的总管太监,这在清朝皇宫里头,可是头一遭。

李莲英的活儿不光是给宫里人端茶倒水了,他还插手宫里的大小事情,像管理宫里的日常、跟外面皇家的人打交道,还有执行对外的一些政策。他的能耐越来越大,慢慢地,连国家大事他也开始掺和进去了。

晚清那时候,局势动荡不安,但李莲英却在皇宫这个大场子里,硬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混成了手握大权的大腕儿,这事儿简直就是一段传奇。

但是,拥有权力也就意味着得面对一堆麻烦和风险。李莲英就算爬得再高,也照样得提心吊胆。他得更加小心谨慎,因为总有些势力在暗中使绊子,想把他从高位上拽下来。

1906年,李莲英的母亲离世了,他下定决心,要给母亲办一场前所未有的隆重葬礼。

这主要是因为他想尽孝母亲,同时也想证明自己在太监里出类拔萃,对家族和乡亲们都很上心。李莲英心里明白,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更加稳固。

为了这个目的,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积攒的钱财和人脉,筹划了一场规模宏大、超乎想象的葬礼。

那时候,那场葬礼不光是为了彰显一个人的风光,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情况。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晚清社会里的好多矛盾和麻烦。

【荣耀背后的阴影】

李莲英要给老妈办丧事,这既是他对老妈的一片孝心,也是他显示自己权势地位的大好机会。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砸了大把的钱和心思进去,誓要把这场丧礼办得前所未有的风光。

李莲英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从四面八方搜罗来了好多罕见的材料和值钱的东西。他安排人把回老家的路修得平平整整,好让送葬的队伍能够一路畅通无阻。

另外,他专门找来了手艺高超的工匠团队,打造了一座豪华的墓地。这墓地得显示出死者的高贵身份,还得让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家族的显赫。

在葬礼上,李莲英筹划了好多仪式和活动,搞得挺热闹。他请了个有名的戏班子,给乡亲们连唱了好几天戏。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他逝去的母亲,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乡亲们瞧瞧他的大方和豪爽。

宴会安排得特别高档,每道菜都挑的是顶好的材料,酒也都是难得一见的好货,就是让来参加的每位朋友都能觉得特别有面子,享受到以前从没试过的尊贵感觉。

这次丧礼规模宏大,并非李莲英自己拍脑袋决定的。他身为晚清时期一位手握大权的太监,不管干啥,社会各界都盯着呢。

他心里明白,这场葬礼会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个关键点,既是对老妈最后的一份敬意,也是自己权势地位的一次大亮相。

所以,他豁出去了,就想把老妈的丧礼办得轰动全城。但就在李莲英忙前忙后,为丧礼操碎了心的时候,皇宫里那些争权夺利的事儿还是照样进行着,一点没消停。

李莲英权势大,影响广,但这给他招来了不少眼红和敌视。有人在背后嘀咕他花钱大手大脚,觉得他借办丧事来显摆自己的钱财和地位,这跟国家的政策、老百姓的苦日子形成了强烈反差。

丧事眼看就要到了,李莲英觉得朝廷里和外面社会上给他的压力都越来越大了。

一方面,他得保证葬礼顺顺利利,让老妈走得有尊严;另一方面,他也得处处留心,别让自己陷入啥政治麻烦里头。

丧礼最后还是按期办了,那个场面和豪华劲儿,真是谁都没料到。

从北京回到老家,送葬的队伍就像一条大队伍,走在刚修好的路上,那场面真是太宏大了,看得人心里头直震荡。李莲英走在最前头,他脸上没啥多余的表情,但眼睛里头透着一股子坚决和得意。

丧事办完后,李莲英的名气又往上涨了不少,不过这场丧事也成了他被大家议论纷纷的一个事儿。

有人夸他孝顺又大方,但也有人指责他挥霍无度还自私。到了晚清那个特别的时候,李莲英的葬礼不光是为了缅怀他,还暴露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人性里的复杂面。

李莲英的葬礼办得是挺风光,可它带来的那些争论和热议,却一点都没消停。

【丧礼之后】

丧事办完了,可它闹出的动静还没消停呢。

在办丧事那会儿,李莲英可真是下了大本钱。他费了好大劲,从四面八方弄来了好多珍贵玩意儿,还请来了有名的大戏班子来唱戏。酒席也是天天摆,一天三顿,每顿都得有五十桌左右,桌上的菜多得数不清,什么山珍海味都有,真是豪华得很。

尽管外面流言四起,李莲英却选择了闭口不谈,对所有的指责都没给出答复。可慢慢地,这场葬礼引起的风波越闹越大,连带着李莲英在朝廷里的位置也开始动摇了。

在宫里头,李莲英的对头们瞅准机会开始整他,把他花钱大手大脚的事儿跟朝廷风气败坏扯到一块儿,说这就是晚清政府不作为、不理事的一个例子。还有人跑到慈禧太后那儿嚼舌根,讲李莲英这么做太给皇家丢脸了,劝慈禧太后得收拾收拾他。

压力日渐增大,李莲英心里头开始敲起了警钟。他得琢磨琢磨,是得自个儿先退一步,好让外面的风浪小点儿;还是咬牙硬挺,盼着这阵风波自个儿慢慢过去。

最终,李莲英挑了后面那个选项。他还是一声不吭,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行为举止一点没变。

他在朝廷里头依然站得稳稳的,尽管风波还是一个接一个,可他手头的权力大,照样是朝廷里谁都不能小瞧的角色。

办完丧事后,李莲英的名声虽然有所下滑,但他仍是慈禧太后跟前的重要人物。靠着他的权力和地位,在晚清的朝廷里头,他一直都很吃得开,直到清朝彻底灭亡。

【结语】

李莲英,原本只是个穷苦农民家的孩子,后来却一跃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他的人生经历相当神奇。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但凭借着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一步步走到了慈禧太后的身边。在宫里,他混得风生水起,成了太后跟前炙手可热的人物。李莲英的故事,就像是一部充满波折与机遇的传奇小说。

不过,给母亲办的那场丧礼,真是豪华得过分,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议论纷纷,批评声一片。这哪是办丧礼,简直就是显摆个人权势。说到底,这事儿也反映了晚清时候,社会上那些种种的矛盾和不和谐。

李莲英在丧礼上大秀了一把财富和权力,可这么一来,也把他的自私和奢侈给亮了出来,这让大家对晚清官僚的腐败议论纷纷。

这场葬礼成了李莲英显示个人威风的大事,也标志着他政治路上的一次大变动。他本想借这个机会加强在朝廷里的地位,可没想到,最后却招来了更多的批评和风波。

李莲英算是晚清时候一个挺有争议的人物代表。他风光的权力背后,其实有一大堆不为人知的事儿,这些事情都说明,就算你爬到了权力的最顶端,也还是会被人议论纷纷,逃不过历史对你的评价。

0 阅读:7

云哥侃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