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晚清时期一位名叫杜凤治的官员写的日记,他花了整整14年时间,从1843年到1857年,一共攒了厚厚的41本。这里面他都记了些什么东西呢?
开头得说清楚,我得提一句,杜凤治这家伙,在老百姓那儿是出了名的好官,大伙儿都管他叫“青天大老爷”。就是他,53岁才坐上县令宝座的那位,给咱们揭开了清朝官场的庐山真面目。
聊起这本日记前,咱们先看看杜凤治日记中的几个数据:
杜凤治这个六品官,他一年的薪水是六十两银子。要说一品大官的话,那一年能拿到一百八十两银子呢。
杜凤治考上举人后,为了能在京城谋个实职,花了4680两银子,这相当于他78年的薪水总和。
3、杜凤治一到任上,为了各处疏通关系,又花了3500两银子,这钱数相当于他58年的薪水。
杜凤治在当了14年的县令后,退休时收拾行囊带回了45000两银子,这数目相当于他750年的薪俸累积。
5、杜凤治还没做官那会儿,在京城给大户人家当帮手,一个月能挣1.2两白花花的银子。
6、杜凤治给两广总督瑞麟送的生日大礼是:白银3000两,这相当于他50年的薪水总和。
7、杜凤治找来了7个帮手,他们一年的薪水加起来得6000两银子,这相当于他自个儿100年的收入呢。
8、杜凤治负责管理的区域挺大,有2400平方公里呢,那里大概住了20万人。
9、清朝给杜凤治配备了78名官方差役(这些人的薪水由清朝政府支付)。
10、杜凤治在管这个县时,实际上用了差不多1000个编外帮手(这些人都是不给钱的)。
11、这还没算上杜凤治那14年里,为了各方关系疏通所花出去的大把银子。
简单估摸下,杜凤治那14年里头捞到的钱,足足是他每年工资的3036倍之多。
看了这组对比数据,不少人会心里犯嘀咕,作者一开始给杜凤治的评价,什么“青天大老爷”,真的假的呀?
说实话,跟大清国其他那些官员比起来,杜凤治不光是个正儿八经的好人,更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官。
杜凤治捞了不少钱,可为啥还说他是个大清官呢?咱们直接翻开他的日记瞅瞅,清朝官场那点事儿,一看就明白了。
中了举人后,还是得掏钱办事。
要聊起杜凤治的日记,咱们得先扒一扒他的家庭情况是咋样的,具体来说就是:
说的是杜凤治这个人,他生于1814年,去世于1891年。杜凤治这人,一生经历颇为丰富。他做事干脆利落,为人处世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在那个时代,他算是挺有影响力的人物。不管是处理家务还是对外交往,他都显得游刃有余。虽然岁月流转,时光匆匆,但杜凤治这个名字,以及他所留下的那些事迹,依然被人们所铭记。他的故事,就像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让人难以忘怀。
原先老家在浙江绍兴,为了提升考中科举的机会,后来就把户籍给改了。
人生经历:考了三次进士考试都没能上榜,后来花钱买了个官当。
家庭情况:我老祖宗和老爸都当过国子监的学生,大哥呢,在朝廷里当官。我们家啊,可以说是读书人的老户人家了。
工作单位:我在广东擎庆府的广宁县当知县。
人生原则:我站出来为公道说话,一辈子乐意做老百姓的帮手。
以前干过的活儿:当过教书先生、给人出谋划策的幕宾,还有师爷
瞅完杜凤治的经历,你就能明白,像他这种生在官僚家庭的人,对清朝官场那套门儿清,不然也不会有人找他当师爷。
杜凤治53岁那年才开始大展身手,但他可不是个只懂理论的书生。瞧瞧他后来干的那些事儿,明摆着是个精通官场套路的老江湖。
杜凤治考了三次会试后,才明白过来,自己大半辈子都在为考举人努力,好不容易考上了,却发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按照清朝的老规矩,像他这种通过副榜考中的举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耐心等待,也没啥捷径可走。有的人足足熬了33年,才混到一个没啥油水的清水衙门差事。
杜凤治今年53岁,他实在是急不可耐了。
杜凤治一心想为百姓做点实事,没办法,他只能走点不寻常的路子来实现他的心愿了。
杜凤治虽然考中了举人,但只是个副榜,要是他不掏钱,恐怕这辈子都没机会“大展身手”了。
要是杜凤治只肯拿出几百两银子这种“小数目”,他确实也能出一份力,但他就得去广西、山西、江西或者陕西这些穷地方去帮忙了。
杜凤治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大作为,动用了家里4680两银子,谋得了一份在广东的好差事(这钱花出去,自然得有所收获)。
从那天开始,杜凤治因为心里头激动,就动笔写起了日记。
通常来说,像杜凤治这样的小人物,压根儿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啥大名头。但因为他写了日记,杜凤治这下子是“出大名”了,会被后人一直记得。
现在,杜凤治的那箱日记被好好保存在中山的一个学术宝库里,它变成了我们探究清朝官场情况的一个关键资料。
杜凤治:一位实心实意为民的父母官杜凤治,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他的故事充满了奉献与付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为民服务。从踏上仕途的那一刻起,杜凤治就把百姓的福祉放在了心头。他不图名利,只想着怎么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在他的治理下,地方事务井井有条,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杜凤治深知,要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得从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耕种情况,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他还教育问题,大力兴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有知识学。在杜凤治看来,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他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无论是修路架桥,还是扶贫济困,他总是亲力亲为,尽心尽力。他的付出,换来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也赢得了上级的肯定和赞誉。杜凤治的奉献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汗水的道路。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尽忠诚,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模范父母官。
说实话,杜凤治跟雍正挺像的,他俩不光都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对自己要求也特别严,可以说是道德上的“楷模”。
杜凤治的日记里写了,他上任以后,几乎天天都忙到大半夜。那他都干啥了呢?
说白了,杜凤治身为地方官,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下面这些:
1、要把人际关系处好。
2、收税;
3、负责县级范围内的考试选拔工作。
4、保证社会安宁,处理各种案件;
5、在还债的过程中,也得想办法给自己存点“养老钱”。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会一条一条地给大家说清楚这五点。
搞好人际关系,才是为老百姓服务最关键的事儿。
杜凤治这种小角色官员,上面还有好多大领导得巴结,比如道台、知府这些,还有布政史、巡抚、总督等等,都是得好好“伺候”的主儿。所以杜凤治一到任,没办法,又去借了3600两高利贷。
要想“尽点心”,不光得把京城里那些大人们伺候得舒舒服服的,还得把地方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也都照顾到。
只要照顾好上面的领导就行了吗?下面的员工同样不能得罪。
凡是瞧过《让子弹飞》这部片子的人心里都明白,就算你当上了县令,要是当地那些有钱有势的士绅不买你的账,你也照样“使不上劲”。
就像汤师爷讲的那样,要赚钱,首先得跟当地的大家族和有钱有势的人处好关系,把利益分配弄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那个地方站稳脚跟,继续“服务”大家。
没错,说到底,这些事情都离不开钱的支持。
征税这事儿,可真是个累人的差事。
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那些山贼,要是想搞点钱,你就得找穷人下手,之后再把这些钱重新分一分。
之前提到过,精通官场门道的杜凤治,为了让自己更能“出力”,他大方地花费大笔钱财,一口气雇了7个幕僚,而这些开销都得他自己掏腰包。
而且,朝廷只拨给了他78个有薪水的手下。就凭这78个人,要管好二十多万人口的大县,就算杜凤治有三头六臂,恐怕也得累趴下。
为了把工作搞得更顺当,杜凤治没办法,只好让手下人去招了好几百号“助手”来帮忙,但这些“助手”其实是没有薪水的。
没报酬的事儿谁会去做啊?但说实话,说到“无私奉献”这事儿,清朝的老百姓那真是没得说,好多人挤破头都想抢着去“为大家出点力”。
于是,杜凤治带着一大帮子不拿工资的手下,把他们管辖的地方都跑了个遍。
举个例子来说,要是按照朝廷的规矩,杜凤治的百姓每人每年本该只交1两银子做税,但实际上他们得交的可能是5两甚至10两。
为啥杜凤治在老百姓心中是个好官、清官呢?说白了,他也就偶尔烧几间房子,抓几个人,对那些不听话的抽几鞭子。跟其他那些当官的比起来,杜凤治的行为简直就算是很仁慈了。
肯定的是,大清国的头头儿对这事儿心里明镜似的,毕竟在大清国,皇上才是那个最“掏心掏肺”的人,对吧?
主持科举这事儿,其实挺讲究技巧的。要想把科举主持好,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有点儿真本事,得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你得熟悉考试的流程,了解考生们的需求,还得公平公正地评判每一份试卷。这中间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得你用心去琢磨、去把握。所以说,主持科举啊,真的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你得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那些真正有才华的考生;你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审阅每一份试卷,确保评判的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科举考试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杜凤治五十三岁那年才当上知县,他对清朝科举那套门道,心里头比谁都透亮。
杜凤治头一回当科举主考官时,他上司派人扛了口大箱子到他府上,打开一看,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上司就提了一个条件,想让他的兄弟在科举里挤进前十名。
杜凤治这人吧,挺有追求的,算是道德上的标杆。不过话说回来,他敢不敢不听上司的安排呢?
在杜凤治的出色带领和悉心指导下,他一手操办了好多场规模盛大的县级科举考试,真是场场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站出来替正义说话,这个人就是杜凤治。
杜凤治一到大清国当官,首先干的活儿就是在县衙大门外头立了块大牌匾。那牌匾金光闪闪的,上面刻着“为老百姓拼命”几个大字,特别显眼。
这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杜凤治一辈子都想坚守的人生信念。他真真切切地把这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杜凤治渴望一生都能秉持这样的追求。
杜凤治走马上任后,碰到了两件挺有意思的案子,咱们就通过这俩事儿,瞅瞅他是怎么断案的,了解下他的判案标准。
有件事涉及他政敌的儿子,这家伙因为欺负家里的丫鬟,把丫鬟逼得跳了井,结果丢了性命。
要是换个心眼坏的人,他肯定会瞅准你生病的时候,狠狠收拾你一番,给自己的政治对手来个狠的。
但杜凤治这人,正直又厚道,他到底咋处理的呢?他折腾了一番,搞了些手段,把原告给安抚好了,接着就把大事缩小,小事忽略,最终是把这事儿给彻底遮盖过去了。
杜凤治真有一套,他居然能把对手变成朋友。就因为处理了一起普通的民间命案,他就结识了一个工作上的知心搭档。你说,他是不是特别聪明?
第二件事其实是一起恶劣的强奸事件,它就发生在一个当地有钱有势的士绅家中。这事儿吧,说起来跟周星驰那部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案挺像的。那杜凤治到底是怎么摆平这件事的呢?
杜凤治费了好大劲,跟原告那对夫妻在牢房里反复沟通,考虑到他们的名声和心理负担,最后为了让原告证明自己的清白,说服他们只承认有不当行为,没认更重的罪。
说“强奸”太难听了,换成“非礼”听起来就顺耳多了。这样一来,你们家不仅能拿到一笔不小的钱财,而且以后你们夫妻的感情也不会受影响,一举两得,这不是挺好的事嘛?要说为百姓考虑,像杜凤治这样体贴入微的大人,又能找出几个呢?
杜凤治觉得,有三种人是千万不能惹的,到底是哪三种人呢?
1、自家的顶头上司们。
2、说说我的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打交道的就是那些同事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有的勤奋踏实,有的聪明伶俐,还有的特别幽默风趣。和同事们相处,每天都挺开心的。大家一起完成任务,遇到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互相帮忙,共同进步。有时候工作累了,大家还会开开玩笑,聊聊天,放松一下心情。我的同事们都很专业,对工作认真负责。跟他们一起工作,能学到不少东西,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总的来说,能和这些同事们一起共事,我觉得挺幸运的。
3、领导或同事的亲属好友;
顺便准备点安葬费用。
要说谁最不容易,那清朝的那些大人们肯定算一个。他们干的活儿,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杜凤治这种愿意为了“付出”而豁出去借高利贷的大好人,难道我们不应该敬佩他吗?说到底,杜凤治也是普通人一个,普通人都要吃饭,杜凤治作为普通人,吃饭这事儿他肯定也得干。
之前提到过,杜凤治为了“付出”,先是在京城掏了4680两银子,等到了地方上,又花了3500两银子,而这些开销,他都得自己承担,得还回去。
再说,杜凤治不光每年得给师爷们6000两银子当薪水,他还得准备一大笔钱来打发上上下下的领导们,他们每年婚丧嫁娶都得表示表示,还有那些明里暗里的“打点”,这部分开销才是真的大头呢。
杜凤治心里装的全都是老百姓,对他来说,啥困难都不叫事儿。只要能为大家做点贡献,他就算不顾自己,也愿意像老黄牛一样,默默付出。
杜凤治拼尽全力,不光自己全心投入,还硬是把没当过官的儿子和女婿也给拽进来一起干了,他们全家都投身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不经意间,杜凤治把大清帝国官场的真实模样,活生生地记录了下来,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现实版的“官场风云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而杜凤治呢,他是在三年后的1843年才正式为大清的老百姓出力。说白了,他就是在大清国面临大难,一切都在变的时候,开始了他为百姓服务的日子。
话说回来,杜凤治这位小知县退休回家时,兜里就揣着750年的薪俸,说实话,跟清朝其他那些地方官比起来,杜凤治那真是实打实地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能称得上“青天大老爷”。
为啥大清国会变成这样呢?
由于清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大清国并未积极寻求融入主流世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从历史角度看,清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根基深厚且稳固,国内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相对封闭。这种封闭性导致清朝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接触有限,从而缺乏主动融入的意愿和动力。其次,经济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清朝时期的小农经济繁荣稳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同时,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清朝与主流世界的经济联系变得薄弱。再者,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也是阻碍清朝融入主流世界的重要因素。清朝的文化价值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传统礼教和道德伦理。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清朝在对待外来文化和事物时持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难以与西方主流文化产生共鸣和融合。综上所述,由于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原因,大清国并未积极寻求融入主流世界。这一立场不仅体现在外交政策上,更深刻地反映了清朝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和抵触情绪。
大清国的皇上呢,他不乐意整出一个连自个儿都得乖乖听话的、正儿八经的当官儿的制度。
就这么简单,对吧?
说白了,就那些为大清国卖力的人,他们心里头真的在意大清国存不存在吗?
没说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