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叛再叛,北洋军阀统治浙江时期,一到关键时刻浙军就叛变

浮沉聊历史 2024-04-21 21:04:33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浙江军政府组建了浙江第1师和浙江第2师,就是这两个师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之后浙江10余年的局势。由于浙军内部矛盾重重,北洋政府借机于1917年1月任命杨善德(皖系)为浙江督军,杨善德的基本部队为北洋陆军第4师,北洋势力自此开始进入浙江。

后来杨善德死于督军任上,继任的浙江督军为卢永祥,卢永祥的基本部队为北洋陆军第10师。卢永祥主政浙江后,北洋系的2个师和浙江地方部队的2个师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关系,而且卢永祥本人没有很大的野心,掌握住浙江、上海这两块地盘就心满意足了,以保境安民为第一要务。

也正是因为如此,卢永祥在直皖之战中并未带兵直接参战,使得浙江、上海免受了刀兵之苦。

但在大争之世的民国,你不主动打别人,别人也会来打你。由于皖系在直皖之战中的战败,实力大损,作为浙江督军的卢永祥成了皖系第一实权人物。

江浙战争,浙军一叛

1924年9月,时任江苏督军的齐燮元(直系)看上了卢永祥的地盘,联合其他直系力量发动了江浙战争。

卢永祥

如果仅从齐燮元和卢永祥两方力量对比,卢永祥的力量要强于齐燮元,卢永祥部的北洋陆军第4师和北洋陆军第10师都是北洋军中的劲旅。但此时的浙江被四面包围,战略态势非常差,江苏、江西和福建都被直系所控制。

江浙战争打响后,孙传芳就在吴佩孚授意下带兵从江西出兵进攻浙江,抄了卢永祥的后路。实际上,在卢永祥对于自己的处境也是很清楚的,兵分三路分别防御从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方向攻来的直军,其中最次要的江西方向全部交由浙军第1师防守。

当孙传芳率部进攻浙江仙霞关时,与孙传芳有同学关系的浙军炮兵团团长张国威临阵倒戈,仙霞关失守,浙军第1师主力被击溃,致使孙传芳部长驱直入。接着,留守杭州的浙江省警察厅厅长夏超和浙军第2师师长周凤岐背叛卢永祥,主动迎接孙传芳进入杭州。卢永祥后院起火,大势已去,不久就宣布通电下野。

北伐战争,浙军二叛

卢永祥下台后,孙传芳顺势拿下了卢永祥的地盘并且收编了卢永祥的部队,对于孙传芳入浙有大功的浙军也被孙传芳收入囊中。

浙军第1师改由陈仪担任师长,因陈仪和孙传芳都是留日士官出身,陈仪又是浙江绍兴人,且在浙江中也有一定的威望。而浙军第2师仍旧由周凤岐担任师长,同样有功的夏超则出任浙江省省长。

此三人虽然被孙传芳所重用,但是和孙传芳根本不是一条心,尤其是周凤岐和夏超,为孙传芳最后的败亡埋下了隐患。

1926年7月,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北洋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首当其冲。孙传芳此时在名义上已经控制了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以及上海这些地区,其中浙江、江苏和上海为孙传芳的基本盘,所指挥的军队因此得名为“五省联军”。

孙传芳毕竟是北方人,靠武力统治地方,当他的主力部队在江西战场上损失惨重后,各地方势力纷纷选择背叛孙传芳,投向北伐军。陈仪、夏超和周凤岐全部都接受了北伐军的任命,他们所指挥的部队也被分别改编为第18军、第19军和第26军。

周凤岐

最先背叛孙传芳的夏超原本希望只凭借他手中的警察部队就可以抄了孙传芳的后路,为北伐军立大功,但事情的发展出乎其意料。由于警察部队(约有3个团的力量)战斗力非常拉胯,孙传芳的一个团就打垮了他们,夏超被抓后立马被枪毙了。陈仪是三人中还算有点良心的,接受北伐军任命的同时要求自己的部队保持中立,不打北伐军、也不打北洋军。

由于浙江地方军队的背叛,使得孙传芳的势力迅速从长江收缩到了长江以北,极大加快了北伐的进程。

地方军队在北洋时期,大部分都是墙头草般的存在。如果自身实力比较强,就会独立,如果外来势力比较强,那么就会依附于外来势力。这些部队在作战时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危害极大,孙传芳和卢永祥两人就是吃了这个亏。

蒋介石

浙江的地方士绅力量很强,且财力雄厚,来浙江统治的北洋军势力都要与之进行合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很难在浙江站稳脚跟。而作为浙江地方部队,也是这些士绅的重要靠山,这些部队的军饷全部由地方供应,自然他们的利益就是一致的。

只要这个二元结构存在,任何来浙江的势力都要妥协。为什么后来蒋介石能打破这个结构呢?原因就是他们与蒋介石融为了一体了,“当家做主人了”,自然就不会背叛了。另外蒋介石也通过在浙军中安插黄埔生的方法,做到了瓦解浙军,浙军也逐渐变了中央军。

3 阅读:701

浮沉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