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坛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

鲁荣的视界 2025-05-01 04:44:21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中国4A级旅游景区。其占地面积37.4公顷,是一处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主体的皇家坛庙园林景区。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南北郊分祀,建地坛于北郊,用于夏至日祭地。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5月,明世宗亲祀皇地祇于方泽坛,举行首次祭祀大典。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5月,乾隆皇帝下令修整地坛,将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瓦、方泽坛面黄琉璃砖改为白色墁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竣工,其形制为后人所遵照。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重修皇祇室、祭台、库座、斋宫、牌楼。1860年8月,英法联军拆地坛砖石砌炮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穆宗亲政,重修皇祇室,此为帝制时代最后一次修缮。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5月,清德宗亲诣方泽坛行礼,此为最后一次皇帝亲祀。自1531至1911年,明清两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

民国1923年8月,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被黜清帝溥仪首次开放地坛。1925年,地坛被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38年,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征地内居民迁移到地坛居住,地坛遂停止开放。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恢复称“地坛公园”。

地坛公园占地面积43公顷,现管理面积37.4公顷,呈方形,布局以北向为上,由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外坛。

内坛墙四面辟门,外坛墙仅西面辟门,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和秩序感。外坛门至安定门外大街之间是一条坛街,街西端有三间四柱七楼木牌楼一座,是进入地坛的前导和标志。

地坛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如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以水渠环绕象征“泽中方丘”,正方形平面象征“天圆地方”,座南朝北的布局和按六八阴数铺成的墁石象征“地为阴”,黄琉璃砖象征“地谓之黄”。

祭祀功能区位于地坛公园的南半部分,是公园的核心区域,包括方泽坛、皇祇室、神库、宰牲亭等建筑。

- 方泽坛: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东西两侧有安放岳镇海渎神位的石座,四周有水渠环绕;坛外有两重围墙,红墙黄瓦。 

- 皇祇室:与方泽坛相邻,位于其南端,红墙自成一院,主殿为五开间歇山建筑,黄琉璃瓦,殿内供奉皇地祇神位,殿内彩画是清乾隆原貌,为双凤和玺彩画。 

- 神库和宰牲亭:神库是由神库、乐器库、神厨、祭器库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绿琉璃顶大殿和两个井亭组成的小建筑群。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所用牲畜的场所。

皇室生活区位于地坛公园的西北部分,主要包括斋宫、钟楼、神马圈等建筑,是皇帝祭祀前生活起居的场所。

- 斋宫:皇帝祭祀前斋宿之所,正殿坐西朝东,为七开间绿琉璃歇山顶建筑,殿下为崇台,南北配殿均为七开间一斗三升悬山绿琉璃顶建筑。

- 钟楼: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楼内有古钟一口,青铜素钟,钟面上铸“大明嘉靖某年某月某日制”字样,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0千克。现建筑为复建。

- 神马殿: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

养生园是中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占地面积约2.5公顷。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

地坛公园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都设有入口,西门外街西端有三间四柱七楼木牌楼一座,是进入地坛的前导和标志。公园内还有大片的绿地、树木和草坪,以及一些休闲设施和观景步道,如银杏路等,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游览环境。

园内绿化覆盖率达76.99%,共有植物116种,草坪面积139600多平方米,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

每年举办地坛庙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发掘传统文化内涵,突出“民俗韵、世界风、奥运情”三大元素。此外,还有银杏节、花开地坛青年节暨立夏游园会等活动。

1981年,按清乾隆形制重建方泽坛。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对外售票开放,并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被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5年3月,入选北京历史名园首批名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