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姑娘赠出一碗面,换来一个酒楼,传承下来一个地方名吃。

以丹情情 2025-03-19 11:40:47

民国二十三年,江南水乡。

细雨绵绵,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一位阿婆拄着竹杖,颤巍巍地走在巷子里。她身上的蓝布衫已经洗得发白,补丁摞着补丁,却依然整洁。

转过巷角,一阵诱人的香气飘来。阿婆停下脚步,看见一家新开的面馆。门帘上绣着她不认识的4个字,里面热气腾腾,食客满座。

阿婆摸了摸干瘪的钱袋,叹了口气。正要离开,一个系着兰花围裙的年轻女子快步追了出来。

“阿婆,进来坐坐吧。”女子笑吟吟地说,“外面雨大,别着凉了。”

阿婆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老婆子身上没几个钱......”

“不要钱。”女子挽住阿婆的胳膊,“我娘说过,开饭馆的,最见不得人饿肚子。”

一碗热气腾腾的“诸暨打面”端了上来。清亮的汤底,细白的面条,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顶着大片肉片。阿婆捧着碗,眼泪扑簌簌地掉进汤里。

“姑娘贵姓?”

“我姓林,叫林珍珠。”女子一边擦桌子一边说,“阿婆以后要是饿了,尽管来。”

从那天起,阿婆隔三差五就来面馆坐坐。有时候带一把自己种的青菜,有时候带几个鸡蛋。林珍珠总是推辞,阿婆就说:“你要是不收,我以后可不敢来了。”

渐渐地,阿婆成了面馆的常客。她坐在角落里,看着姑娘忙进忙出。这姑娘心地善良,遇到穷苦人,常常不收钱。面馆的生意虽然红火,却攒不下几个钱。

一天夜里,阿婆敲响了姑娘的门。

“阿婆,这么晚了......”

“珍珠丫头,你听我说。”阿婆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这里有些钱,你拿去把店面翻新一下。我看你这店面太小,客人多了坐不下。”

林珍珠打开布包,吓了一跳。里面是厚厚一沓银元,还有几张地契。

“这...这我不能要......”

“拿着。”阿婆按住她的手,“我儿子在省城做生意,这些钱不算什么。你心地善良,这钱给你,我放心。”

姑娘含泪收下。第二天,面馆开始扩建。新店面宽敞明亮,能容纳更多客人。林珍珠还特意在后院辟出一间屋子,给阿婆住。

转眼到了年底。一天清晨,姑娘发现阿婆不见了。桌上留着一封信:

“珍珠丫头,我儿子来接我去省城了。这些日子多谢你照顾。记住,善有善报,你待人以诚,人必以诚待你......”

姑娘捧着信,泪如雨下。

后来听人们说,阿婆哪里有什么做生意的儿子。那些钱,是她变卖了祖产换来的。她自知大限到来,躲开人去了却余生。

从此,“珍珠打面”多了一条规矩:凡是孤寡老人来吃饭,一律不收钱。姑娘说,这是为了报答一位老人的恩情。

多年后,“珍珠打面”成了城里最大的酒楼。但无论生意做得多大,后院里永远留着一间屋子,门上挂着“恩人堂”的匾额。

每当有人问起,姑娘就会说起那个雨天,说起那碗打面,说起一位老人的善心。她说:“这世上,最珍贵的不是钱财,而是一颗善良的心。”

后来,林珍珠慷慨公开配方,代代传承。

诸暨打面延续老祖宗的传统工艺,用擀面杖,用人力打在无添加的面团上,生生把一根根细细的面条打出来。汤卤子另锅做到一半,再加入面,再翻几个滚,肉也是事先烧好,看准火候加上去。

我去诸暨吃过,也问过做法,听来了打面的由来故事。

我试着做过,却是完胜我们家乡的打卤面。

江南水乡,人们爱吃米饭,米面制品确实胜我们胶东人一筹。但这打面能做得一条街一条街的红火,我想靠的应该就是林姑娘的善良施舍,和阿婆的感恩回馈吧。

友友们有吃过一碗诸暨打面吗?当然,有机会时可以去诸暨一过味蕾。平时怎样自己在家做得更完美,欢迎评论区一起出招吧。

0 阅读:1

以丹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