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SCO重磅揭晓!港股龙头再破国产创新药记录

翠新 2025-04-25 20:52:09

4月23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摘要标题的公布,为中国创新药行业投下一枚重磅炸弹:港股龙头企业中国生物制药以12项临床研究入选大会“口头报告”(ORAL),刷新了中国药企在该顶级学术舞台的纪录。

其中,4项研究更被列为“最新突破摘要”(LBA),包括壁报和摘要收录在内,公司共有40余项成果亮相,覆盖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等前沿领域。

01

中国生物制药12项口头报告

创下国产创新药之最

ASCO年会是全球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最高的会议,由于聚焦肿瘤创新药品的临床二期或三期研究数据,确定性更高,ASCO也被认为是行业的风向标。其口头报告环节更是以严苛的评审标准著称,入选研究需具备显著的临床价值或科学突破。

据统计,2015年中国仅1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至55项,而2025年,仅中国生物制药一家企业便贡献了12项,占中国总入选量的近四分之一。

其中,在2025ASCO年会上,安罗替尼单用及联用研究占据9项口头报告,创下国产创新药之最。其与贝莫苏拜单抗的联用策略尤为关键——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贝莫苏拜单抗)与抑制血管生成(安罗替尼),形成“免疫+抗血管”的双重机制,显著提升了疗效。

2025ASCO最新公布的摘要标题显示,中国生物制药的核心产品“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胶囊”组合与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药)的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被列为LBA,数据将于6月1日大会现场公布。

这是全球首个在PD-1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sq-NSCLC中取得阳性结果的III期研究,直接挑战了现有治疗标准。此前,中国创新药极少敢于直接挑战全球顶级药物的疗效,而此次研究若证实优效,将彻底改写肺癌治疗格局。

此外,该组合在III期NSCLC巩固治疗中的表现同样突出,两项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肺癌领域的领先地位。

除了传统靶点,中国生物制药在新型治疗技术上的布局同样引人注目。其HER2双抗ADC药物TQB2102首次人体研究数据将以口头报告形式披露。目前,全球尚无同类产品上市,而TQB2102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等领域的早期数据已显示潜力,有望填补临床空白。

另一项入选口头报告的是CCR8单抗LM108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胰腺癌的研究。CCR8靶点被视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蓝海,LM108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CCR8抗体,通过与礼新医药的合作,加速了其商业化进程。

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依赖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更得益于战略合作与资本运作。例如,2024年11月,中国生物制药通过入股礼新医药,获得了LM108及未来多个ADC药物的中国大陆权益,这一举措既降低了研发风险,又快速扩充了管线。

02

2025ASCO大会重磅预告

昨日(4月24日),信达生物宣布,将在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肿瘤创新管线的一系列临床数据,包括IBI363(PD-1/IL-2α-bias)和IBI343(CLDN18.2 ADC)的多项口头报告。

这是IBI343(CLDN18.2 ADC)胰腺癌研究继去年12月ESMO Asia口头报告之后,再次以口头报告登上ASCO舞台。

同日,亚盛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其两项研究成果入选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细胞凋亡管线重点品种Bcl-2选择性抑制剂Lisaftoclax(APG-2575)联合治疗髓系恶性肿瘤患者的Ib/II期研究最新进展将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

亚盛医药将在本届ASCO年会展示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

一项评估APG-2575(Lisaftoclax)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初治(TN)或既往接受过维奈克拉(VEN)治疗的髓系恶性肿瘤患者(Pts)的Ib/II期临床研究;一项评估新型MDM2抑制剂APG-115(Alrizomadlin)单药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腺样囊性癌(ACC)或其它实体瘤患者(Pts)的II期临床研究。

ADC(抗体偶联药物)和双抗的持续火热则延续了近年趋势。恒瑞医药的“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在肝癌和食管癌治疗中刷新生存期记录,而国内ADC领域已有25款产品的33项研究在ASCO上披露,涵盖HER2、TROP2等热门靶点。

然而,与往年相比,今年ASCO在CAR-T等前沿技术上略显平淡,更多聚焦于现有技术的优化和适应症拓展,这或许意味着行业进入技术渗透与成熟应用的阶段。

恒瑞今年以79项研究入选(含4项口头报告),其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在肝癌和食管癌中的长期生存数据再次验证了联合疗法的优势。康方生物则通过“头对头”击败默沙东的K药,不仅赢得国际关注,更迅速达成海外合作,获得7000万美元首付款,彰显了临床数据对商业化的直接推动力。

03

ASCO成为药企“出海”的关键跳板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的缺席或声量减弱可能反映了管线进展不及预期或战略调整。而一些依赖PD-1单药的企业因同质化竞争加剧,逐渐退出舞台中心。此外,早年依赖仿制药或Fast-follow策略的企业若未能转型创新,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早期中国药企在ASCO的亮相多以成熟靶点的快速跟进为主,例如PD-1、VEGF等赛道曾陷入同质化竞争。2024年ASCO上,恒瑞医药的“双艾”组合(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在肝癌治疗中刷新生存期纪录,仍是基于成熟靶点的组合优化。但到2025年,靶点选择的逻辑发生显著变化:耐药机制与未满足临床需求成为核心导向。

同源康医药的TY-9591是典型代表。作为全球首个针对EGFR突变肺癌脑转移的三代EGFR-TKI,其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穿透能力,在一线治疗中对比奥希替尼展现显著优势,填补了现有疗法对脑转移患者疗效不足的空白。

迪哲医药的双靶点抑制剂DZD8586则瞄准奥希替尼耐药后的代偿通路,通过同时抑制EGFR/HER3,将肿瘤抑制率提升至82%,较单靶点药物提高35个百分点。这种从“靶点覆盖”转向“机制深挖”的策略,标志着中国药企已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定义临床标准。

ASCO不仅是学术舞台,更是药企“出海”的关键跳板。中国生物制药的第三代长效G-CSF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作为首个在中、美、欧三地获批的创新生物药,其临床数据在ASCO的展示将进一步推动其全球化销售。子公司正大天晴凭借该产品在国内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已构建起覆盖生产、销售的全链条能力。

与此同时,ASCO的数据披露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信心。2024年ASCO期间,康方生物因披露双抗药物依沃西单抗战胜K药的数据,股价单日涨幅超20%,并吸引多家海外药企洽谈合作。对中国生物制药而言,此次12项口头报告的集中释放,或将为其国际化战略注入强心剂。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创新药行业仍需直面挑战。ASCO光环背后,约63%的突破性疗法最终未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中国生物制药的安罗替尼虽已获批多个适应症,但其在结直肠癌的联用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并未显著延长生存期,仅长期生存率数值占优,这提示联合疗法的优化仍需更多探索。

此外,靶点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以PD-1为例,国内已有超10款产品上市,而中国生物制药选择以“联合疗法+适应症拓展”差异化竞争,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内卷风险。相比之下,迪哲医药的双靶点抑制剂DZD8586(EGFR/HER3)通过机制创新,在奥希替尼耐药模型中实现82%的肿瘤抑制率,为行业提供了另一条突围路径。

总结:

与往年相比,这一届ASCO不仅延续了中国药企在数量上的爆发式增长,更在质量和技术创新上展现了显著进步。随着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临近,摘要信息的陆续披露再次成为全球肿瘤学界的焦点。总体来看,中国药企在ASCO的参与度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企业持续领跑,成为ASCO的“常驻明星”。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马进入大会报名通道)

—END—

0 阅读:0

翠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