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英雄保驾护航!《中国医生》或成最专业的医疗影视作品

娱影符号 2021-07-21 13:47:56

上映10天,票房昂首挺进8亿,《中国医生》打响的暑期档大片第一枪可谓是响亮。要说这样重大现实事件改编的题材何以如此打动人,自然是因为它作为真实事件改编做到了“绝对逼近现实的情景再现”,而作为医疗相关影视作品又拥有“无比专业的知识保障”。

在铺天盖地的好评里,“真实地可怕”、“专业到惊艳”是属于《中国医生》特有的赞美。

这样的评价有来自于完全不懂医学的普通观众,他们觉得《中国医生》几乎是带领观众进入到了新冠肺炎的治疗现场,从超近距离看到一系列医疗操作,十分震撼。

这样的评价也有来自专业的医生之口,他们坦言同为医学专业出身,又刚刚亲自经历过疫情防控,一切都太能够感同身受。

就连张文宏医生在看过电影之后也给出了极高的肯定。他说自己观影的时候一直在找bug,结果坚持了两个小时几乎没有挑出什么毛病,反而感谢电影揣摩到了医务工作者们形象的精髓。

《中国医生》能在专业领域内外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实一点也不稀奇,早在拍摄初期,这部电影就下足了功夫。

导演刘伟强说,这是一部定位在“半纪实”的电影,因此不仅需要1:1搭景金银潭医院拍摄,而近半年的拍摄周期里,也全程有多位专业的医疗顾问为内容把关。

所以不触碰医疗原则问题的同时尽力还原真实的医疗现场是属于《中国医生》的信念。

在这些医疗顾问的保驾护航下,演员们是要学会麻醉插管,要学会ECMO的使用,要让自己的操作流程符合医生的习惯……拍摄现场的布景也要符合正常的医学逻辑,作为传染病医院需要几区几通道,医疗垃圾该如何处理、床和水池还有窗帘等该如何摆放统统都得符合常理。总之,一切都在向真实的治疗场景无限逼近。

这种真实和专业感能达到什么程度呢?你能想到的和你想象不到的,《中国医生》都会呈现。

例如,很多人觉得奇怪的ICU停电,这是完全可能也确实发生过的。虽然类似这样“性命攸关”的科室都有双套以上的供电系统,但在疫情初期,令人始料未及的医疗压力下,很多医院不得已将普通病房临时改造为ICU病房收病人,一旦仪器设备过多,负荷增加,必定会有断电的风险。

例如,你可能在新闻中已经听过很多次的名词——ECMO,在《中国医生》中被用到了产妇身上。虽然有风险,但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国内外早已有孕妇上ECMO后剖宫产的报道,而在电影中,也是为这个桥段增加了各路专家综合会诊、讨论,甚至请院外专家参与的细节片段,进一步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例如,有人提到中医被弱化的问题。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在聚焦重症治疗中,ICU病房内的患者需要呼吸机、透析机、ECMO等技术进行抢救,而在对病情相对稳定的方舱内的患者救治中,影片也有大量片段体先中药汤剂等的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完全是抗疫工作中的真实反映。

参与《中国医生》拍摄的医疗顾问,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冉晓,不光在采访中讲述了自己在电影拍摄五个月来培训演员、帮编剧打磨剧本、捍卫医学原则问题的细节;电影上映后,他在自己的微博里,也认真回答了网友们好奇问题。

在众多医疗同行的专业认证下,《中国医生》所向观众呈现的,无疑正是最最真实的新冠肺炎救治现场。

如此耗费心血的准备与严谨专业的拍摄是当前医疗影视作品中前所未有的,《中国医生》正在用它坚定的信念感触动着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的所有观众。

已经工作多年的医生们坦言《中国医生》给了他们信心,让他们在电影中再次找到自己的价值;正在实习的医生们在看过电影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激励;甚至是刚刚结束高考准备学医的学生,也说因为这部电影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感谢《中国医生》给人以振奋和力量。我想它不需要更多的解读和推荐,因为这样一部用心、专业、动人的电影值得你走进电影院去亲自感受。

0 阅读:13

娱影符号

简介:来跟我一起观影娱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