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突然高调宣布,打算“让哥伦布日重回美国节日体系”。这番宣言一出,立刻引发舆论热议,有支持者欢呼雀跃,也有反对者怒骂开战。这出看似荒诞的“节日复兴”背后,其实藏着特朗普惯用的政治套路:通过制造文化对抗,收割选票、抢占流量、主导舆论。而这,也恰恰反映了美国当下政治极化、文化撕裂的真实困境。

一、哥伦布日究竟是个什么节?
哥伦布日(Columbus Day)源于美国1937年设立的联邦假日,用来纪念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然而,随着对殖民历史和原住民遭遇的反思,越来越多美国城市和州取消了对该节日的官方庆祝,改为“土著人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来悼念美洲原住民的历史与苦难。
尤其是2021年,拜登政府正式以总统公告形式承认“土著人民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支持取消哥伦布日的总统。这在美国保守派看来,是“政治正确过头”“篡改历史”,而特朗普的这波“复兴哥伦布日”操作,就是要借这个议题,挑起文化战争、激化矛盾。

二、特朗普的套路:制造对抗、分化对手、收割选票
特朗普之所以选择在“百日执政将满”之际抛出哥伦布日话题,背后有三重目的。
第一,稳固基本盘。哥伦布日原本是美国意大利裔移民社区的重要节日,也是保守派象征“美国开拓精神”的文化符号。特朗普高举“传统价值观”旗帜,正好能够唤起意大利裔与保守派选民的情感认同,稳固“MAGA”基本盘。
第二,转移舆论焦点。最近美国面临诸多棘手问题:高通胀、边境危机、社会治安恶化、经济增速放缓,而特朗普本人也因多项官司缠身、执政支持率创下新低。与其在这些麻烦问题上硬扛,不如甩出一个带流量的话题,转移公众视线,激起反对与支持双方的情绪对立,再借机收割流量与曝光。
第三,制造敌人,放大“觉醒派威胁”。特朗普一贯擅长把对手塑造成威胁美国价值观的“敌人”,再将自己包装成“传统守护者”。这一次,他把“取消哥伦布日”归咎于民主党及“觉醒文化”,塑造一个“篡改历史、摧毁美国精神”的敌人形象,激化保守派群体恐惧和愤怒,进一步凝聚选民。

三、真正的问题从未被讨论
讽刺的是,这场哥伦布日争议的背后,真正受影响的原住民社群的处境,几乎没有被认真对待。如今,北美原住民社区依然面临失业率高、医疗资源匮乏、教育水平落后、土地权属纠纷、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困境。而美国政治圈却热衷于在哥伦布日这个“符号性议题”上你来我往,少有人关注原住民实际生存环境的改善。
说到底,这不过是美国“文化战争”的又一次升级。两党为了各自选举利益,沉迷于“符号政治”对抗:一边高喊“多元包容”“去殖民化”,一边捍卫“传统价值”“美国精神”。双方在舆论场上打得不可开交,底层群体却依旧被忽视,社会撕裂愈演愈烈。

四、全球怎么看这场闹剧?
美国国内为了哥伦布日争得面红耳赤,放眼全球却多被视作“黑色幽默”。拉美国家早已不买账,阿根廷总统米莱去年公开歌颂哥伦布,结果遭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痛批“歌颂种族灭绝”;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更是直言:“我们不需要谁来教化!”
连西班牙媒体也不忍直视,提醒世人“殖民历史不能简单化”。特朗普的哥伦布日秀,看在全球眼里,无非是美国内耗、自嗨和选举表演的又一幕。

五、特朗普知道自己赢不了,但他赢流量就够了
有趣的是,特朗普其实清楚,自己提出的“复活哥伦布日”根本不可能获得国会通过。毕竟,美国联邦法律从未废除哥伦布日,只是很多地方政府不再庆祝而已。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高调复兴”,原因很简单——流量就是胜利。
在特朗普眼中,真相不重要,效果才重要。哪怕议案注定被否决,只要能制造出支持者欢呼、反对者跳脚的场面,他就赢了。这是典型的“注意力政治”,把政治当成真人秀,话题越极端,收视率越高,支持者越铁杆,选票也越稳固。
六 、结语:一场美国政治撕裂的缩影
这场“哥伦布日复活”闹剧,表面是文化节日之争,本质却是美国当下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的缩影。特朗普再一次用挑衅话题制造对抗,成功让自己重回头条,巩固支持者热情,却无助于解决美国真正的社会痛点。
当政客们沉迷于文化符号的争斗,普通民众在经济、医疗、治安、移民、教育等问题上的现实焦虑,依然无解。原住民、移民群体、普通工薪家庭,依旧困在这个被政治表演操控的舆论迷雾中。
哥伦布是否该被纪念,本可以是一次严肃的历史反思。但在特朗普手里,它成了一颗情绪炸弹,一场流量收割秀,也是一面映照美国社会割裂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