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风刺骨的冬日清晨,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忙碌。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车上躺着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面色苍白,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家属痛哭失声,讲述着患者昨晚开始胸闷、出汗,却一直忍着没去医院,直到凌晨突然倒地,才慌忙拨打120。

心肌梗死,俗称"心梗",被医学界称为"心脏的沉默杀手"。它就像一个时刻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往往在人毫无防备时猝然降临。
据中国心血管病年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梗离世,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悲剧。
在临床实践中,心内科医生常常看到类似的病例:患者在发病前几天,甚至几个月就已经出现了警示症状,却因为各种原因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就像这位45岁的患者,据其家属回忆,他在过去半年里曾多次出现胸闷气短、左肩膀疼痛等症状,却总是"扛一扛就过去了",直到最后一刻才追悔莫及。
心肌梗死就像打仗一样,跟时间赛跑。医学研究证明,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状态下,6小时内是可逆的"冬眠"状态,超过6小时则会不可逆地坏死。这就是医学界常说的"黄金6小时"。在这短暂的时间窗内,及时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可使90%以上的患者转危为安。
回顾这位45岁患者的病史,医生发现他至少错过了三次救命机会。

第一次救命机会:疾病预警信号的忽视
这位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就开始出现间歇性胸闷、气短、左肩膀疼痛等症状,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典型预警信号。《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持续超过20分钟的胸痛、胸闷,尤其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
许多人不知道心梗的胸痛和普通的胸痛有什么区别。心梗的胸痛往往表现为压榨性、紧缩性疼痛,仿佛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常常伴有冷汗、恶心、呕吐。

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上臂、颈部、下颌、背部或上腹部放射。有些患者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尤其是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曾在一次学术讲座中强调:"心梗发作的前兆信号,往往被患者轻视。很多患者把胸闷、胸痛当成'劳累'或'着凉',错过了早期诊断治疗的机会。"
第二次救命机会:危险因素的积累
了解到这位患者平时饮食油腻,吸烟十余年,长期熬夜加班,三高指标全部超标,且家族有心血管疾病史,这些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的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家族史等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种因素叠加会大大增加发病风险。尤其是在35-55岁的中年男性中,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长命百岁靠吃药,活蹦乱跳靠运动。"老祖宗们的这句话颇有道理。预防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调整是第一位的。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四大法宝"。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饮食上应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
第三次救命机会:发病后的黄金时间
这位患者在胸痛发作后,仍抱着侥幸心理,吃了几片速效救心丸就躺下休息,直到情况恶化才呼叫救护。殊不知,心梗最关键的是时间,医学上有"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说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的研究显示,从症状出现到接受救治的时间每延迟1小时,患者死亡风险就会增加7.5%。

我国心梗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平均时间约为4-6小时,远高于欧美国家的90分钟左右。
"中国老百姓常说'小病拖,大病扛',这在心梗面前是致命的。"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杨跃进教授如是说。他建议,一旦出现典型的心梗症状,应立即拨打120,不要自行前往医院,更不要自行服药后观察。
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患者居住的小区距离最近的胸痛中心仅有3公里,若能及时就医,完全有可能避免悲剧发生。
如何避免错过救命机会?

心肌梗死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和治疗。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地区人群,有以下个性化建议:
对于35-55岁的中年人群,尤其是有"三高"问题的人,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血管健康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心电图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表明,定期检查可使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率提高43%。
对于北方地区居民,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晨起活动前应适当热身,避免空腹、过度劳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研究发现,心梗发病在清晨6-10点有一个高峰,与人体生理节律和血压波动有关。
对于南方潮湿地区,特别是老年人,应注意气候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温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数据显示,气温骤变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会明显上升。
了解并牢记心梗的"120"法则:发现可疑症状,立即拨打120;携带300mg阿司匹林嚼服(无禁忌症的情况下);保持平卧位,等待救援。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减少血栓形成,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学会心肺复苏术(CPR)也至关重要。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数据,心跳骤停后4-6分钟内实施CPR,可使患者生存率提高2-3倍。可惜的是,中国公众的CPR普及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对养生知识如数家珍,却对真正威胁生命的疾病知之甚少。心肌梗死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它不会敲锣打鼓地宣告到来,却可能在瞬间带走一个人的生命。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位45岁患者的悲剧中汲取教训,学会识别心梗信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不要再错过那些宝贵的救命机会。
在生命面前,宁可十次"虚惊一场",也不要一次"措手不及"。毕竟,对于心梗这样的疾病,我们没有后悔药可吃,唯有未雨绸缪,方能化险为夷。
参考文献:[1] 胡大一, 张澍, 马长生, 等.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年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7):544-572.[2] 葛均波, 徐永健, 陈纪林, 等.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中国循环杂志, 2017,32(11):1025-1031.[3] 杨跃进, 陈韵岱, 陈伟伟,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 中国循环杂志, 2019,34(3):209-22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