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始皇帝灭六国一天下,李斯刻印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何等壮志。
秦始皇一身勤政杀伐决断,但是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偏偏要留下赵高毁了秦国呢?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
1.赵高有才
赵高本人非常聪明好学,他很早就打下了秦律的基础,更是写得一手好字。凭借着过人的本领,二十岁的赵高便通过秦朝的官吏选拔考试,跟他父亲当初一样,成为了一名文法官吏。
后来更是因为表现优异,当上了秦始皇身边的尚书卒吏,负责处理一些文秘工作。很显然,秦始皇身边并不是只有赵高一个人做这份工作,但是赵高却依旧能够凭借自己的本领在这些人当中脱颖而出,仅仅数年时间便当上了中车府令。
此外,赵高还是胡亥的老师。“书同文”就是秦始皇统一以后实施的文字统一工作。
既然要搞统一,自然就需要有统一的范本。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让一些字写得好的官员来完成这项工作,比如李斯就做了《仓颉篇》,太史令胡毋敬做了《博学篇》,此外就有赵高做的《爰历篇》。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赵高的书法造诣已经非常之高了,而且,赵高的《爰历篇》写的就是狱律法令等方面的内容,也正因为此,秦始皇才将幼子胡亥委托给他,向他学习。
还有一件事儿,可以证明赵高在秦始皇心目中的特别之处。
有一次,赵高犯了个重罪,秦始皇责令上卿蒙毅依法处理。蒙毅一盘算,按照法律来判,赵高是死罪,可是他也知道秦始皇对赵高的态度,就直接向秦始皇如实汇报,赵高罪当处死、除宦籍。
秦始皇一听,也挺犹豫,不杀吧,有违法律,杀了吧,赵高确实好用,最后,秦始皇思量再三,还是赦免了赵高,并且官复原职。
史书中虽然没写多少赵高怎么侍奉秦始皇的,但从秦始皇的这种态度,我们也不难看出,赵高绝对是秦始皇身边的好帮手。
2.秦始皇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威慑力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赵高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一心扑在事业上的。
就比如当年秦始皇一纸逐客令发出,后来因为李斯的谏逐客令深感后悔,让赵高无论如何都要追回李斯。赵高二话不说,就驷马高车前往追赶李斯,最终接回了李斯。
秦始皇也因此纠正了一个错误的路线。可以说,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赵高是心存畏惧,但是也是真心的佩服秦始皇的。
秦始皇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威慑力在赵高心中渐行渐远。赵高心中的魔鬼越发的膨胀开来,最终有了“沙丘之变”!

胡亥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了。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的春天,他就仿效始皇的排场沿着东线出巡,一直到达海边。又南下会稽,最后由辽东返回。
此外,他还大修阿房宫,征召5万名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供自己玩乐,以至于“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但他毕竟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够光彩,因此仍时时忧心忡忡。一天,他向赵高感叹:“朕既然已君临天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实现自己所有的心愿,那该是多么惬意啊!”
赵高何尝没有这样的隐忧,立嗣一事,全是他一手策划,纸终究包不住火,倘若机密泄露,自己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今日见二世亦如此,乘机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陛下所虑极是!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在怀疑,这些人难保不怀有二心。臣每每想到这些,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呢!”
胡亥连连点头称是,问:“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赵高说道:“陛下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陛下的心腹,安排要职。这样一来,才可保您高枕无忧,肆志宠乐矣!”胡亥采纳了他的意见,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给他。
一时间,咸阳城内屠杀拉开了序幕。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
无奈,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 的罪名,迫蒙毅自杀。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 ”遂吞药自尽。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王室。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
公子将闾昆弟三人,被囚在内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无罪”惨不及言。 另一公子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遂提出为父皇殉葬的要求。
赵高就向胡亥报告说:“现在众人整天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经毫无犯上作乱之心。”胡亥大悦,对他深表欣赏。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
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
最终,大厦倾斜,秦经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