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智慧的禅意诗,渡人渡己,治愈心灵的10首唯美诗词赏析

隐书读 2025-04-29 21:25:04

《菩提偈》

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是对神秀偈的否定,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否定。惠能认为世间万物皆空,心若为空,便无惧外界诱惑,强调“顿悟”,指出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放下心中杂念,心灵清净无执才是修行核心。

《神秀偈》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将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认为要通过坚韧不拔的修习,时刻保持内心清净,去除贪欲杂念,渐次领悟佛理,体现了佛教“戒、定、慧”的修行阶段。

《示法诗》——寒山禅师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这首诗旨在教人修行忍辱,嗔恨是心中怒火,会烧毁善行福报的功德,若想走上成佛修行之路,需修忍辱来保护本具的清净本性。

《开悟诗》

神照本如禅师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诗中“归路”象征回归佛性、本真自我的道路,“故乡”代表佛性源头。表达了禅宗不依赖外在形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真理无处不在,生活细节中皆蕴含觉悟之路,无需过度思量,应直观体验领悟佛性。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灵澈禅师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此诗表现了禅师超脱尘世、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世人空谈归隐却难舍世俗的感慨。

《寄白山景禅师》

栖白禅师

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

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

诗中描绘与禅师相关的景致等,蕴含对禅境的向往以及对禅师的情谊等,体现出一种清幽、宁静且带有佛性光辉的氛围。

《和诗赠女》

王安石

好读楞严莫忆家,

世间唯有妙莲花。

王安石在女儿远嫁想家时寄此诗,借劝女儿读《楞严经》,以妙莲花象征佛性,让其明白应专注于佛法修行,放下对世俗家的思念,从佛教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赠东林总长老》

苏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的诗常蕴含佛理禅意,此诗应是他与东林总长老交流佛法心得之作,体现出他受佛家思想影响,在诗中表达对佛法的感悟以及对长老的敬意等。

《无题》

茶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诗中明珠比喻人人本具的佛性,被世俗尘劳掩盖,当去除尘垢,佛性的智慧之光显现,能照破千山万水,强调修行重在内心纯净。

《插秧偈》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以插秧动作比喻修行,低头见水中天寓意心地清净能悟道,后退插秧反而能达到目的,说明以退为进、谦让等在修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牧牛颂诗》

普明禅师

(节选)

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此阶段以牛的野性难驯比喻人心被贪嗔痴等烦恼所左右,肆意妄为,在世间造下诸多恶业。

通过对牧牛过程的描述,象征着修行者调伏自心的过程,从最初牛的野性难驯到最终的人牛合一,代表着修行者逐渐降伏烦恼、证悟佛性的阶段。

《守安南台静坐诗》

守安禅师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

描绘禅师静坐时心境,通过无事可思量的状态,达到内心宁静与专注,并非刻意息心除妄想,而是内心真正达到了无牵挂、无思虑的境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通过此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万物遵循因缘和合、相互相生的道理,琴音的产生需琴与指头配合,借此说明一个事物出现或事情成功都有其背后的因缘。

《颂平常心》

黄檗希运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此诗描绘了不同季节的美好景象,强调若能放下心中琐事烦恼,每个时节都是人间好时节,体现了一种随遇而安、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禅境。

《拨棹歌·其一》

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诗中以钓鱼为喻,描述了一种生活姿态和心境,钓鱼者注重的是自由、月色、波涛等自然之美,而非钓到鱼的结果,体现出超脱世俗功利、回归自然的禅意。

《醒世咏》

憨山大师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以春去秋来、杨柳绿菊花黄的自然变化,感慨荣华富贵如梦幻如霜露,短暂易逝,劝人不要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要看到事物无常的本质,从而追求内心的解脱。

《道吾山》——谭嗣同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诗中描绘了道吾山的景色,借景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感悟以及自身在自然中获得的超脱之感,体现出与佛禅境界相关的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原韵》

弘一法师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诗中通过描绘门外景色和自身如在画中,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享受自然的心境,最后一句体现出一种对人生虚幻与真实的看淡,专注于当下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态度。

本事诗(十首选一)

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苏曼殊身为僧人,此诗体现了他作为性情中人情感的丰沛,既有着对尘世情感的无奈与留恋,又因自身身份而只能以泪相还,在情感与理智、尘世与佛门之间展现出一种矛盾与凄美。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诗中表达了苏曼殊对生死离合的无奈与超脱,以行云流水比喻自己孤僧的漂泊生活,而无端哭笑则展现出他内心深处在情感与理智、尘世与佛门之间挣扎的痛苦与矛盾。

山中悟禅

竹影扫阶尘未动,松风穿牖月常明

心随野鹤游云外,坐看寒潭起寂声

文 隐溪书社

素材 中华文学

图 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