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功
在张家口工交学校的日子里,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深厚情谊,就如同鱼与水一般,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院校调整过去20年了,我也退休了,可这份鱼水之情,却难以忘怀。

领导们如同游弋的鱼,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他们的智慧和决策,如同鱼儿的灵动,为学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教职工们则是那源源不断的水,滋润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无论是课堂上的精彩讲解,还是课后的耐心辅导,他们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和热情。

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中的默契配合,更体现在生活中的相互关心和支持。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一起庆祝每一个重要的时刻,一起面对每一个困难和挑战。这种深厚的情谊,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主要想讲一讲原工交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全成与教职工的鱼水之情。

工交学校的老书记、老校长王全成,是一个深受师生尊敬和爱戴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创造了工交学校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业绩。

1985年,王全成同志由张北师范学校校长调任工交学校书记、校长。当时的工交学校面临新旧招生及学制改革的挑战,学校由招生高中毕业生的两年学制转换成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四年。学制的转换意味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将成倍的增长,这对学校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当时的学校办学基础条件很差,校舍、师资、教学实践设备、师生生活设施等面临严重短缺。地区财政有比较吃紧,拿不出多少资金来办教育,每年给的经费只能保人头费。学校要建设,要发展,仅靠向上伸手是不行的。1988年,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以王全成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大胆决策,冒着很大的风险在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搞起了“读书收费、集资办学”。根据当时企业需要大量人才的实际,学校征得上级的政策支持,实行了“企业委培,读书收费,面向社会,择优分配”的招生办法。这一举措冲破了“大锅饭式”的教育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之前就对国办中专办学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这种办学形式使学校得到了资金,增强了活力,缓解了财政的压力。从1988年到1993年仅五年的时间,学校就积累资金1000多万元。学校用这些资金盖起了5500平方米的教学楼、25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2600平方米的图书馆和综合办公楼、2700平方米的教工家属楼、500平方米的取暖锅炉房和400平方米的校门和校办门市部。学校还购置了大量图书、实习实验设备,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为部分教师在市区购买了住房。招生形式的改革,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多升学的机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密切了校企合作。仅五年的时间,为张家口厂矿企业,乡镇企业和有关单位培养了1510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工交学校走改革之路,走出了效益、走出了成果、走出了特色,也走出了办学困难的低谷,并为后期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交学校的办学改革过程中,王全成书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此他赢得了全校教职员工的尊敬、社会的赞誉和上级的肯定。王全成书记虽然因病去世离开我们多年,但是他的功绩和作风被永远铭记在了老工交人的心中。

王全成书记是康保人,朴实厚道,胸怀宽广,品德高尚。最令人难忘之处是王全成书记极其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重视感情留人、以德治校,他关心到了每一个教职工。他经常与教师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哪位老师孩子入托难、哪位老师的孩子上重点中学有困难、哪位老师还在两地分居、哪位职工的子女还在待业等,这些“题外”琐事都装在了老书记的心中,他总会想方设法去帮助老师解决。每年的教师节和春节,工交学校总会给教职工发些慰问品和慰问金,这些都是王全成书记到各厂矿企业去“化缘”而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全成书记和工交学校的其他校领导始终保持着谦虚低调、平易近人的作风。工交学校地处沙岭子大山口,离张家口市区和宣化区各30多里,教职工上班都坐学校的通勤车,有时前排坐满了,领导们也得坐到后面去,甚至没座位时还得站一路。学校远离市区,课余时间生活单调,校长们经常了大家打扑克娱乐,输了照样会被脸上贴纸条子、弯腰钻桌子。中午大家除了吃食堂就是吃从家里带来的盒饭,校长饭盒里的饭菜,普通教职工也会去捡几筷子,职工的饭菜领导们也会尝上几口,所以谁家吃得口味咸谁家口味谈,校领导们都很清楚。领导们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得学校的师生们都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所以当王全成书记遇到困难之时,全校教职工都会自愿帮忙,就像帮助自己的亲人一样。
1992年,当王全成书记前往省教委办理学校招生事宜时,不幸遭遇了所住的石家庄饭店发生火灾事故。在火灾的紧急关头,体重近200斤的王书记为了自身安全,情急之下不得不选择从三楼跳下,结果不幸造成腰腿骨折,摔成多处重伤,在石家庄住院。
这一消息传回学校后,引起了广大教职工的深切关注和担忧。他们纷纷表示,王书记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中流砥柱,为学校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如今他为了学校事业的发展遭遇这样的不幸,大家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教职工们自发组织起来,纷纷轮流前往医院探望和照顾王书记。
我们知道,照顾卧床的病人是一项艰巨且不易的事情,需要护理者频繁地对病人进行身体活动,如翻身、擦洗、喂饭等,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工交学校的男性教职工基本上都去过石家庄的医院照顾过王书记。他们有的很年轻,有的还没结婚,有中层干部,也有普通教工,很多人以前根本没有伺候过骨折人,但是在医院他们都义无反顾地给王书记喂饭喂药、洗澡擦身、端屎倒尿擦屁股、翻身按摩,无一人抱怨,甚至外校的老师,比如柴师的陈建军老师都来照顾王书记。
王书记看到大家如此关心和照顾自己,心中倍感温暖和感动。他表示,虽然身体受到了伤害,但看到大家如此团结和关心,他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他也向大家保证,会积极配合治疗,尽快恢复健康,回到学校继续为大家服务。就这样,半年后,王书记在腿伤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返回了学校,回到了工作岗位,又带病工作了五年,为学校的发展继续呕心沥血,直到退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后,王书记仍不忘为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而努力奔波,在校内盖起了教工宿舍楼,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学校职工粮食关系在宣化,学校为方便职工买粮买菜,定期往宣化发购粮班车。职工子女很多在宣化念书,学校每天安排专门车辆负责接送。
这一段时间,王书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当属他对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了。1994年初,他曾对我说:“立功,你肯动脑子,又能写点儿东西,你就把咱们学校的教学研究给搞起来吧。学校先成立个教学研究会,我当会长,你担任秘书长,学校给提供办公场所和经费,你们就大胆地干吧。”就这样,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开始起步发力,正式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出版了校刊《中专教学研究》,著名书画家张重梅先生给题写了刊名,交流赠阅全国各中专学校,受到广泛肯定,首师大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先生亲自来信,并题字称赞道“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春光”。学校每年召开教学研究年会和德育研究年会,校领导全都参加,离退休老领导也应邀参加,王书记作专题讲话,教师们充分交流教学与德育工作经验,堪称年度盛会。





每年我们都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全程录像,评出十佳,广为宣传,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在活动中教师们的奉献精神,感动了负责录像的刘建奇师傅,他说:“原来不了解教师,现在看来和你们教师比起来,我们就是拿着很大个碗,吃干饭的。”当时的学校,教师搞教学研究、写论文蔚然成风,教师先后获得了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全国优秀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两项等成果奖。当时全国各著名的职业教育刊物经常发表工交学校教师的论文。学校以研为媒,通过教学研究和省内外中专学校建立了联系,因此河北省机械行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工交学校召开。广泛开展的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也有了成果,所以工交学校教师的职称晋升普遍较快较早。

教学研究会不仅是教学研究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为了学校的信息中心和智囊中心,负责收集全国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并负责起草了工交学校五年规划等重要文件。工交学校的教学研究取得的成绩也受到了省教委和机械厅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工交学校在教学研究方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王书记为首的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的。当时为了办出刊物,我和张育频曾经一个星期没休息,白天去印刷厂拿回打印好的稿子,晚上连夜校对修改后,第二天再送到印刷厂,再拿回打印排版好的稿子,就这样一连干了一个星期,即便家就在校园,一个星期没回家,终于把第一期彩色胶印的刊物印刷出来了。育频同志爱抽烟,我们晚上加班,他把身上的烟抽完了,后半夜困了,把扔到地上的烟头都捡起来,再抽一遍。后来,我就偷偷地在我办公桌里放了一盒烟,当他把烟抽完,准备捡烟头时,我就拿出那盒烟,他别提多高兴了,顿时又来了干活的精神。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向谁叫过苦、提过累,那是一种甘心情愿的奉献,是一份普通教师对校领导给予信任的回馈,那就是鱼水之情的力量。

在工交学校工作的日子,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现在都已淡忘,然而王书记“跳楼”这件事情,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教职工们轮流照顾王书记的情景记忆犹新,因为我也是亲历者之一。这次偶然的事件不仅展现了王全成书记的个人威望和人格魅力,也真实地体现了工交学校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后来继任的田庆国书记等各位学校领导,不忘初心,仍秉持和发扬着这种亲民的传统,广大教职工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不竭之力量。










鱼水情深,一生难忘。这份深情厚谊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应该铭记这份情谊,珍惜这份回忆,让它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院校早已合并,工交学校已不复存在,八十年代中期后担任学校领导的王全成、田庆国、张玉龙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那份鱼水情深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每当回忆起那些日子,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温馨和感动。那些共度的时光,那些共同经历的故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回忆。
(作者系原张家口工业交通学校教师。张家口工业交通学校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一所市属重点中专学校,于2004年院校调整并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