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演义故事之宋史09狄青夜夺昆仑关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5-04-26 04:18:17

宋仁宗正拟册封夏国国主赵元昊。忽有辽国使节进见说:辽国旧属党项部被赵元昊吞并,辽主宗真遣使索还,元昊不答,宗真便率领十万骑兵,前往贺兰山讨战。

仁宗册封一事遭此变故,顿时犹豫不定,便与群臣商议,派知制诰余靖前往辽国问明情由。辽主宗真分三路兵马西进贺兰山,战胜了元昊,元昊退兵十里以外,情愿与辽国讲和。

谁知辽国枢密使萧惠不依,非要荡平夏国才肯罢休,宗真犹豫不决。

萧惠带领兵马穷追不舍。元昊每日退兵三十里,直到九十里以外才安营扎寨。元昊命令将士将所经过之处的所有草木一概焚去,只等辽国兵马追来。

辽国兵马果然追来,因草木皆尽,马无粮草,不能临阵。元昊乘机夜袭萧惠营。萧惠一时招架不住,全营溃散。

元昊一鼓作气,乘胜攻破辽军大营。宗真大败仓惶逃走,驸马萧胡(音睹dǔ)被元昊擒住。元昊不但不杀萧胡靓,反而设宴招待。萧胡都见元昊与辽讲和是真意,愿意回去向宗真奏明。

宗真听了萧胡覩的劝告,答应与元昊讲和。于是两国各遣俘虏,和好如初。

宋仁宗听到辽与夏和好的消息,便派员外郎张子爽(音示shì)为礼使,封赵元昊为夏国国主,并赐给他金带银鞍、绢、茶等物。

元昊与宋朝和好之时,已经诱占了没藏氏,大加宠幸。元昊妻野利氏非常忌恨,好几次与元昊争论。

可巧西夏太子宁宁哥,本是野利氏所生,男大当婚,娶了玛依克氏女为妻。元昊见玛依克氏美貌年轻,苗条可爱,便千方百计勾引,又把没藏氏冷落在一边。

野利氏见没藏氏失宠,便乘机指挥侍女,把没藏氏一头黑发都剃掉,轰出去做尼姑。

没藏氏的哥哥讹庞,把妹子收养。不久没藏氏生了一男,密报元昊。元昊得新忘旧,只给孩子取名宁令哥,给了一些金帛寄养母家。

元昊图了儿媳,那宁宁哥怎肯干休,时时想找机会对元昊进行报复。第二年,元昊外出打猎,宁宁哥借随侍为名,带剑跟随左右,元昊只顾围猎,并未在意。

宁宁哥看准机会,突然拔剑从元昊脑后劈来,元昊闻有剑声,急忙回头,一时躲避不及,被宁宁哥砍掉了鼻子。

元昊大声呼救,卫兵一拥而上,保护元昊。那宁宁哥怕被捉住,马上加鞭,一溜风地跑走了。

元昊被救回宫,越痛越气,越气越痛,急忙召入讹庞,取没藏氏入宫,改立宁令哥为太子,并令讹庞急捕宁宁哥。

讹庞带兵四出搜捕,不久在黄庐地方,搜到宁宁哥,讹庞将他一刀两断,取了首级,回宫交令去了。

这时,元昊鼻伤沉重,不多日竟一命呜呼了,死时46岁。讹庞遂立宁令哥为西夏主,尊没藏氏为太后,把野利氏关押在宫外。西夏的大权落到了讹庞手中。

西夏的动乱发生在庆历八年(1048)正月,可巧到了闰正月十五夜,宋宫中也发生了一场变故。这晚,宋仁宗刚睡觉,忽听宫中呼噪,把他惊起。

曹皇后忙拦道:“宫寝中有此怪声,必是内侍谋变,陛下切勿轻易外出。”仁宗传旨,召都知王守忠来见。

王守忠还未到来,而外面怪声却越来越近,曹后马上命令宦官侍女速去提水,以防火攻。

不多时,他们提水回来,忽然外面火炬齐明,贼寇举火焚门。曹后忙命众人用水扑救。火刚刚燃起,就被扑灭了。

两下正在僵持,都知王守忠率兵赶来,不消片刻,即将贼徒擒住,原来叛贼是卫士颜秀。随即将他交到刑部正法。

不久,又因文彦博结交外戚被罢相,仁宗便任庞籍为同平章事,高若纳为枢密使,梁适为参知政事,狄青为枢密副使。

这狄青乃是行伍起家。一次和经略判官尹洙谈论兵法,尹洙发现狄青是个良将人才,便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

韩、范二人马上召见狄青,谈兵论战。狄青果然对答如流。范仲淹十分高兴,授以《左氏春秋》,并对狄青说:“为将不知古今,只是一个勇夫啊!

狄青唯唯受教,自此刻苦读书,秦汉以来各家兵法,无不通晓。从此屡立战功,升至都指挥使。

后来狄青升任殿前都虞候,可是脸上还有当兵时刺的字,仁宗命他除掉。狄青道:“陛下以臣有功,才加升赏。并非因为门第。臣以此字为荣,也可勉励三军。臣不敢奉诏。”

仁宗道:“卿言有理。”随后命狄青为彰化军节度使,兼知延州。随后又升任枢密副使。仁宗庆历八年后,皇祐初年(1049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叛宋,自称南天国,改元景瑞。

这侬智高之母原是宋朝岭南傥犹州知州侬全福的妻子。侬全福被交趾人杀死以后,改嫁商人,生了一子,冒姓侬氏,就是侬智高。

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便将商人杀害,和母亲占据傥犹州。交趾举兵进攻,擒住智高母子,见智高魁伟雄壮,智敏过人,就把他赦免,并让他管理广源州。

智高仍然怨恨交趾,后来他乘机袭据安德州,扩大势力,居然脱离交趾改变年号,拥兵自立了。智高想投靠宋朝,谁知宋朝不愿得罪交趾,拒绝受降。智高恼羞成怒,开始与宋朝对抗。

这时有个广州进士汉人黄师宓,因在宋朝不得志,便来投靠侬智高。他劝智高屯积粮草,准备用兵,成了侬智高的谋士。

随后,智高又用黄师宓的计策,放火烧了宅院,借此召集部族说:“我们的所有积聚都烧掉了,只有攻取邕广,才有生路,否则就得等死了。”

智高率兵五千,沿江东下,攻邕州横江寨,宋将张日新等战死。公元1052年智高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南,改元启历。

宋朝广南一带,久不动兵,设置有名无实,当然抵挡不住侬智高的进攻。于是,他连克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八州。守将相继逃遁。

仁宗听到消息,便命令余靖为广西安抚使,杨畋(音田tián)为广南安抚使,又调广东钤辖陈曙,发兵南征。

这时秦州知州孙沔(音缅miǎn)入朝奏道:“臣观贼势猖狂,官军虽已出征,尚未闻得将才,恐怕未必能够报捷哩。”仁宗听了默默无言。

过了数日,宋军果然大败。参政梁适奏道:“智高猖獗,如若姑息,岭南地区就要难保了。”

仁宗说:“是啊,杨畋已经败归,余靖又无消息,便如何是好?”话音未落,只见一人出班奏道:“臣愿领兵南征,生擒贼首。”

仁宗一看,乃是枢密副使狄青,喜道:“卿愿南征,要用多少兵马?”狄青说:“臣行伍出身,不去保卫疆土,如何报答国家?愿得骑兵数百,步兵万人,便可破贼。”

仁宗一听大喜:“将军愿往,朕可无忧。速速整顿行装,尽快出兵。”狄青拜谢而退。

宋朝重文轻武,不少官员听说任命狄青为元帅,议论纷纷,谏官韩绛竟然奏道:“狄青是个不足道的武夫,不应该让他独掌大军。”

仁宗准备任命内都知王守忠为副使。知谏院李兑又上言:“宦官不应掌兵。”惹得仁宗犹豫不定,只好召问丞相庞籍。

庞籍答道:“狄青熟读兵书,智勇过人,在军士之中威望甚高,可以专任,如号令不一,就不如不派遣了。”

仁宗听罢才拿定主意,设宴为狄青饯行。酒宴刚刚摆起,只见余靖遣使来报,说:“交趾愿助讨智高,请下旨允行!”

狄青闻听此信,对仁宗奏道:“借兵平寇,有害无利。侬智高横行两广,我们不能平定,反被外族所笑,那么就会被人轻视,边境不得安宁,祸害当十倍于智高。因此,不要与交趾联兵,切忌后患!”

仁宗准奏,让来使回报余靖,不要与交趾联兵。并通知前线将士,不准与智高轻易交战。钤辖陈曙急不可待,他见狄青还没到来,便发兵出击,一直攻到昆仑山。

陈曙与智高交战,不多时便败下阵来。这时,狄青率领兵马赶到,他见陈曙已经败归,勃然大怒,立即传令各军齐集。

大小将校齐聚帐下,依次进见,狄青来到陈曙面前问道:“日前往击昆仑山,共有多少兵马?”陈曙答道:“兵士八千名,将校三十二人。”

狄青命令陈曙将三十二人一一召入,当即升帐高坐,命令陈曙来到案前。

狄青厉声叱责陈曙:“皇上授我特权,来讨此贼,我已传谕诸将不得妄战,钤辖何故违我号令?按法当斩!”说罢,便喝令卫士将陈曙推出斩首。

随后狄青又传袁用等三十二人,说道:“罪状虽出自陈曙,但你等既随他出战,应该努力杀贼,为何遇贼即走,不斩你等,不足申军法。”说罢,便令卫士一一捆绑,推出辕门斩首。

不到一刻,血淋淋的三十二颗首级,由卫士携入帐来,众将士面面相觑,大惊失色,不敢仰视。

狄青命令将首级悬挂示众,第二天下令把尸首一起装棺掩埋,从此军队纪律严明。一连几日,狄青按兵不动。大家都莫名其妙,智高的探马也探不出什么消息。

正月十五日,狄青命令各营官军大张旗鼓,摆下酒宴,开怀畅饮。智高的探马,打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回报智高。

狄青料到敌兵来探,故意大肆张扬,直到二更时分。忽然他说自己身体不适,便回房休息去了。

官军们你斟我饮,兴味盎然。天刚微亮,忽然帐内走出传令官,报道:“元帅已进关去了,请诸位将军即刻领本部人马,速往会合。”

众将军不胜惊异,忙领兵入关。原来昆仑关在宾邕两州交界,最为重要。狄青恐怕敌人来争,因此约孙节等为先锋,乘夜度关。

众将到达昆仑关,智高也已率领重兵倾寨前来。先锋孙节上前与敌兵交战。

敌兵来势甚猛,枪箭并发,孙节力战不退,勇猛杀敌,不幸中箭身亡。孙沔和余靖在山冈上看见孙节阵亡,不觉大惊失色。

忽然鼓声大震,一队人马从山麓杀出,分兵左右两翼,向敌人夹击猛攻。

只见为首一员大将,纵马横刀左右指挥,军阵变化莫测忽纵忽横,忽开忽合,杀得敌兵东倒西歪,无法抵挡。

余靖、孙沔一眼认出这员大将正是狄元帅,马上率领众将前去助战。敌兵已经抵挡不住狄青一军,又怎禁得住两支大军同时杀来,顿时大败。宋军在后面紧紧追杀。

智高回邕州,便纵火焚城。借着混乱之际,改装逃走了。狄青率领宋军赶到,忙令扑火救城,缴获的金帛财物,不计其数。狄青分毫不取,全部分发给百姓。又令官军搜捕智高。

有人见有一尸穿着龙衣,大众认作智高,说他已死,拟即上报朝廷,狄青摇摇头说:“我宁失智高,不敢欺君冒功。”

仁宗听说狄青已经攻取昆仑关,收复邕州,大喜,传旨让余靖治理广西,追捕智高,命狄青、孙沔还朝。

狄青、孙沔回朝后,仁宗封狄青为枢密使,孙沔为枢密副使。对南征将士各有封赏。不多日,余靖派使来报,智高死于大理。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行事慎重。他平素接近士兵,每次外出,士卒围聚四周,前呼后拥。里巷传闻狄青家狗生两角,并屡有光怪,于国不利。以讹传讹,哗动京师。

学士欧阳修和知制诰刘敞,同奏狄青掌机密引起的讹言,不如调赴外任,当可保全。仁宗轻信,随用韩琦为枢密使,罢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狄青第二年病终于任所。

至和二年,又改称嘉祐元年(1055年),仁宗亲临大庆殿受贺,忽然觉得一阵晕眩,急命群臣草草行礼,便返回寝宫。

一连几日仁宗不能亲朝。仁宗无子,许多朝廷重臣曾劝仁宗早日选定太子,可是都被仁宗拒绝。此时,满朝大臣无不忧虑。

数月后,仁宗病情稍见好转,韩琦进奏:“太祖平定天下,传弟不传子,陛下为何不选择宗室为嗣呢?”仁宗不答。

并州通判司马光三次上书,奏请仁宗立太子。御史中丞包拯也进言:“臣请立太子,是为宋朝的天下。我年已七十,而且无子,决不是为自己今后打算。”仁宗很感动。

后来司马光入京,面奏仁宗:“臣在并州三次上书,愿陛下果断力行。”仁宗道:“为立太子的事吧?忠臣之言。”

退朝之后,司马光急忙去见韩琦道:“倘不及时立太子,他日再想说就晚了。”韩琦拱手道:“敢不尽力!”这时江州吕诲的上书,也送到韩琦这里。

韩琦进宫,把司马光、吕诲的上书,读给仁宗听。仁宗说:“朕有意久了,究竟何人可立为太子?”韩琦赶忙答道:“这事非臣等所敢私议,请陛下自择。”

仁宗说道:“过去宫中曾抚养二子,年少的不聪慧,还是立年长的宗实吧!”韩琦听罢,极力赞成。

宗实是濮王之子,性好读书,平素俭朴,而且孝顺父母。这时濮王死去不久,宗实在家守孝,见诏书立为皇子,一再推辞,不肯答应。

有人劝宗实道:“皇帝诏书已下,你推托不去,倘再选别人,你也不道能平安。”宗实听了,方才答应。临行对家人说:“待皇上有了亲生太子,我就回来。”

宗实奉诏入宫,只坐俩人抬的轿,随从不满三十人,行李简单,只有几箱书籍而已。宗实进宫谒见仁宗和皇后,赐名曙。他每日一朝,有时或入宫陪仁宗。过了一月,受封为巨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2月,仁宗又患病,卧床不能亲朝,经过太医调治,稍有起色。

三月初旬,病情渐渐加重,1063年3月底仁宗病死。遗诏皇子曙继位。皇后曹氏为太后,仁宗终年84岁。

曹皇后即命将宫门钥匙,收置身旁。等到天明,便召皇子入宫,且传来韩琦、欧阳修等共议皇子即位事宜。

皇子哭祭之后,方要退出,曹后忙拦道:“大行皇帝遗诏,令皇子嗣位。”皇子曙又要推托,韩琦进言道:“继承先志就是孝,太后之言不可不听。”

随即,皇子曙登基即位,受百官朝拜,是为英宗皇帝。并请皇太后同处军国大事。英宗立高氏为皇后,这高氏是故侍中高琼曾孙女,与曹太后如同母女一般。

这时,忽然英宗身体不适,渐渐地举措无常,左右宦官常常遭到他的毒打。

宦官等受虐不平,常向内都知王守忠诉苦。王守忠想掌宫廷大权,正无计可施,见有机可乘,就在曹太后和英宗两宫之间,挑拨离间。

一日,韩琦和欧阳修奏本,太后哭泣着向他们诉说了英宗变态的情景。韩琦说:“皇帝有病,所以失常,痊愈以后,必不这样。太后为母,皇上为子,子有病,母亲难道不可以原谅吗?”

太后听了流泪不止。欧阳修又劝道:“太后事先帝数十年,仁德昭闻天下,如今母子相关,又如何不能相容呢?”

韩琦和欧阳修见太后止住眼泪,便叩首道:“太后仁慈,臣等素来钦佩,所望是全始全终哩!”说罢便退了出去。

过了数日,韩琦入内廷向英宗问安,又叫来翰林侍讲学士刘敞,进读史记,给英宗讲了舜孝亲友弟的故事。英宗听了很受感动,马上去向太后问安。

英宗见了太后,叩首道:“儿得病时昏乱,得罪母亲,望您多多原谅。”太后听了欣慰道:“病时失常,不足为罪,况且皇儿四岁入宫,我旦夕守护,抚养成人,正是为了今日,难道我还有异心吗?”

英宗听罢,哭着跪下说:“圣母龙恩,天高地厚,儿若再忤母命,还如何做人,更如何治国?”太后亲自扶起英宗,母子抱头痛哭。

接着太后说道:“国事有大臣辅弼,我一妇人,不得已暂时听政,待儿身体复原,我即应归政。”英宗说道:“母后多一日训政,儿得多一日受教。望母后不要撤帘。”

第二年改元治平(1064年),太后撤帘还政。这日司马光上疏:“内侍王守忠,谗言两宫,为国大害,应该斩首。”英宗下令,将王守忠逐出宫去,安置蕲(音齐qí)州。

英宗亲政之时,宋朝已危机四伏,官府强抽壮丁,对外作战,土地荒芜。朝廷公然卖官,一年的财政亏空达一千五百余万。这时韩琦又上书,还要增兵。

治平三年十一月,在内忧外患之中,英宗病倒不能视朝,韩琦等入问起居,见英宗面色焦黄,便进言道:“陛下久不能视朝,中外惊疑,请早立太子,以安社稷。”

英宗微微点头,韩琦又奏:“圣意已决,即请手诏,改日行立储礼。”随后召来学士张方平入殿起草诏书。英宗亲自填写了太子的名讳。

不久,宫中便传出讣音。英宗已驾崩,终年36岁,在位只4年。皇太子顼即位。是为神宗皇帝。

0 阅读:1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