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授“状告”陈赓,陈毅赶紧通知:陈院长,想法子解释一下

覃仕勇来说史 2025-03-17 10:55:28

1952年6月25号那天,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副参谋长李懋之特意跑去跟陈赓报告工作。事儿说完,李懋之急匆匆地就要往外溜,结果被陈赓一把给拽住了:

“你就别回朝鲜啦,我给你找个新工作,行不?”

李懋之愣了一下,赶紧问道:“到底是让我去干啥呀?”陈赓瞅着他,眼神里透着一股子机灵,就好像已经拿捏住他了似的。

“帮我申请进军校。”

后来李懋之才明白,原来中央这次特地让陈赓回国,就是要筹建一所现代化的军校。陈赓还在朝鲜战场上的时候,中央军委就已经下了调令:

陈赓被调任为军委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啦,同时呢,他之前担任的三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还有总高级步校的校长这些职务,就都不再兼任了。

李懋之心里挺想帮老首长的忙,可他又真舍不得离开呆了这么久的老部队。他挺纠结地跟陈赓说:

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的那些部处领导们,能力都挺强的。但现在毕竟还在打仗嘛,要是全把他们调出来,兵团党委那边肯定不会点头,咱们试着多调几位出来吧。说到我自己,我这文化水平有限,干学校的工作怕是力不从心。司令员,您看,我还是回朝鲜去吧。

陈赓拎起茶缸,咕嘟咕嘟喝了几大口,然后眼神里带着深意瞅着他,说:

你别想着偷懒耍滑,你之前在西北军士官教育团待过,还当过太岳抗大分校的教育长,那学识可不少!总该有些学校里的经验吧,不懂就学,放胆去做。我先把第二高级步校的徐立行副校长叫来帮忙,总理已经写信请苏联派顶尖顾问过来了。等苏联顾问一到,咱们就一起出去走走,挑挑学校的地方,做做调研。回来后就成立个筹备小组,你来加入一起干。

李懋之还没来得及说话呢,陈赓大手一摆,这事儿就这么给定下了。

陈赓一回国,就像急着上阵打仗的将军,立马开始到处调研。在朝鲜战场上,咱们战士们英勇无比,战绩辉煌,这没得说。但说实话,在军事现代化这块儿,咱们跟美军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想要建起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学校,那可得把各路能人异士都拉拢过来。

说起来,军队里的干部调动起来可比其他地方容易多了。一开始,中央军委就打算用西南军区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当底子,这学校办学好多年了,风气也挺好。本来只是说商量一下,从二高步校调些干部和老师过去,但陈赓后来直接给那学校的代理党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张衍打了个电话,说:

“'二高'的领导干部都很优秀,得全都带着去哈尔滨,一个也不能少。”

说起建现代化的军事学校,那肯定得有懂军事技术的专家。粟裕就主动站了出来,说咱得从华东军区司令部那个军事科学研究室,还有兵工厂里,找些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和专家来帮忙。聂荣臻一听这话,立马就乐了,拍着手大笑起来。

哎,粟司令啊粟司令,你把华东军区这么大的家底都给亮出来了,陈老总他还愿意放你走吗?

粟裕端起茶缸子,咕嘟一下灌了大口浓茶,然后琢磨着说:“创办军事工程学院,这可是咱们全军的头等大事,我有信心,华东军区还有陈老总那边,肯定会给咱撑腰的。”

虽然全军上下都拼尽全力支持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但这所学院的老师还是不够用,没办法,只能找其他大学商量看看能不能调些老师过来。

【齐聚各方英才】

军事工程学院刚开始建的时候,华东军区的军事科学研究室给了不少大忙。

1949年5月,上海刚解放那会儿,陈毅就特别上心,想留住那些没跟国民党跑掉的兵工高手。为了这事儿,中央还专门派了位起义的将领,也是兵工方面的大拿,陈修和,去上海帮忙。

弹道学专家张述祖,后来成了军事工程学院刚建立时的三大核心人物之一(其他两位是原二高步校的副校长徐立行,还有三兵团的副参谋长李懋之)。

其实,大部分专家教授,陈赓自己是没法直接调动的,碰到这种情况,他就得请中央来帮忙。

问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后,陈赓整理了一份调动人员名单。但他好几次去找周总理签字,都没能碰上合适的机会。最后实在没辙了,他就瞅准周总理接见民主人士时去洗手间的间隙,直接站在门口等周总理出来。

“总理,我这儿有份教授名单,麻烦您给过过目,批准一下!”

说着,陈赓把名单递给了周总理,周总理下意识地皱了皱眉:

“你就不能稍微等一下嘛?”

“要不等会儿你就走了,要不现在赶紧批了吧。”

周总理也挺为难的,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有了他的支持,陈赓便从全国各大高校请来了好多有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这样一来,师资力量可就大大增强了。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人确实不太好调动。

张述祖在德国读书那会儿,有个铁哥们儿叫曾石虞。曾石虞是个大名鼎鼎的化学家,他自己掏钱去德国深造,拜了德国火药界的大佬普门德为师,学成后还拿了博士学位回国。这家伙厉害得很,一口气能说六种语言,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等到上海快解放那会儿,曾石虞已经是同济大学化学系的头儿了,国民党那边儿给他开高薪想拉拢他,但他愣是一口回绝,铁了心要留在上海,等着解放军进城。

上海刚解放那会儿,陈毅就安排人把张述祖、曾石虞这些搞兵工技术的专家聚到一块儿。因为那时候要建立兵工学校真是挺不容易的,所以陈老总就决定先搞个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把这些人才都集中起来。用他的话简单说,就是:

咱们可以先搭个“平台”,把这帮专家聚在一块儿,好好安顿和组织起来,可千万别让这些珍贵的技术大拿们再各奔东西了。

陈老总后来把张述祖他们这些专家的报告转给了华东军政大学,让华东军政大学来负责搞定军事科学研究机构的组建工作。

像张述祖等一众专家学者都陆续到场了,但曾石虞却是个例外,他选择留在上海复旦大学。他觉得教书才是他的心头好,跟军方打交道不是他喜欢的。后来,陈赓从张述祖那儿听说了曾石虞的情况,心里琢磨着得把这位教授请到哈军工来。

1952年国庆那会儿,陈赓特地让黄景文和赵子立跑到上海去处理那件事情。

赵子立以前给曾石虞当过学生,所以他特别清楚这位老师的性子:

曾先生是我兵工大学那会儿的老师,他特别有学问,就是性格有点独特,我们私下里都叫他曾夫子。他向来不愿意掺和军方的事儿,但这次军方又找上门来了。看来,他和咱们军工这行还真是有缘啊。

尽管路上困难不少,黄景文还是打定主意,要先去家里拜访一趟。

都过了五十岁的人了,居然还要跑到那么远的北满去,这事儿我真是没想到。

一见面,曾石虞就直截了当地说了起来,这让黄景文心里猛地一紧,他暗暗想道:“这下子,恐怕事情不会那么顺畅了。”

可让人意外的是,曾石虞闭目休息了好大一会儿,然后猛地睁开眼,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

“教育部都已经发通知了,咱们也只能听话照做了呗。”

黄景文高兴得不得了,他跟曾石虞仔细讲了讲哈军工的办学目的,还有他们对教授们的待遇政策,然后问曾石虞:

“曾教授那边有没有啥难题呀?家属要不要跟着一起搬过去呢?”

我一切正常,我媳妇不会跟我一起北上,她是教数学的教授,得留在南京大学呢。

曾石虞换下了那副严肃的面孔,跟黄景文聊得火热,甚至还主动给他支招呢。

【陈赓:“我们现在调人,一定要谦虚”】

离开曾教授家后,黄景文立刻赶往上海交通大学,急着要见那里的教务长曹鹤茹教授。结果一问才知道,曹鹤茹教授已经先一步调到南京去了,她现在正忙着筹建华东航空学院呢。

黄景文真是运气不错,他一口气跑到南京后,总算是能歇歇脚了。为啥呢?因为曹鹤茹和梁守槃教授都在南京等着他呢,他不用再到处奔波了。

曹鹤茹教授那边还好,主要就是希望能帮忙解决下她爱人工作调动和孩子上学的事儿。可梁守槃教授那边就难办多了,黄景文一来,他立马就淡淡地说:“要不是拿着邓小平同志的调令,华东航空学院是绝对不会放我离开的。”

这位老师吧,感觉上好像少了点那股子热乎劲儿。

一听助手这么说,黄景文摆了摆手,对他说:

心里头有热情,不是光靠脸蛋儿就能看出来的。要说这位梁教授,那可真不是一般人,人家是美国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的硕士,咱们国家航空工业的顶尖大拿,浙大上下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黄景文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两位教授的调动事宜很快就全部搞定了。

很快,黄景文又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儿,这让他不禁皱起了眉头。

说的是卢庆骏教授的工作变动这事儿。

卢庆骏是近代中国挺有名的一位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到美国留过学。在浙江大学读书那会儿,他因为成绩特别棒,被老师苏步青特别看重,后来还留在学校教书了。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卢庆骏写了很多关于数学的高质量论文。他为咱们国家数学教育的发展,真的是出了不少力。

黄景文他们原本计划去浙江文理院拜访数学家卢庆骏教授,但到了那儿才知道,文理院已经和上海复旦大学合并了,卢教授也调到了复旦。于是,黄景文他们二话不说,立马转头奔向复旦大学,终于见到了卢庆骏教授。

卢庆骏对于调动这事儿,心里头其实没太大波澜,他甚至还好几次乐呵呵地说:

“我啥都听组织的,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

其实难题并不在卢庆骏教授这儿,而是在那些复杂的组织关系上。卢庆骏教授在数学圈名声在外,复旦大学根本不舍得放他走。黄景文没办法,只能先把调动卢教授的事儿放一放,转头去联系其他人。但话说回来,这个难题始终在那儿,早晚得想办法解决。

黄景文和赵子立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一起给筹委会写封信。他们希望筹委会能帮忙请中央来插手处理这事儿。

卢庆骏这调动可真是难办,复旦党委那边不肯轻易放手,这让华东教育部挺头疼的。华东人事处那边说,这事儿得等中央来定夺。咱们学院啊,急需一个高水平的数学人才。卢庆骏他研究的不是纯理论数学,而是应用数学,他的数学知识跟工程方面结合得很紧。他要是来我们学院,不光能带一、二年级的基础数学教研组,还能给各系、各专业解决那些棘手的数学问题。这对我们学院来说,太关键了。卢庆骏这人,水平高,有活力,组织能力也强,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黄景文在信里头专门说了说解决的办法:

卢庆骏的调动啊,咱们打算推到明年暑假,这样既能让中央和华东的命令不失面子,又能顾及到咱们学校的利益。这样能给复旦点儿时间,找个合适的人来接替。昨晚我们跟曾石虞碰了头,他说复旦也是这个意思。我们琢磨着,中央和华东那边,八成能点头同意这个安排……

陈赓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些专家教授对各大学校来说,那可都是宝贝疙瘩,人家的掌上明珠。要想从人家那儿把这“掌上明珠”给挖过来,哪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因此,他一开始就打招呼说:

做事时得学会跟地方上的朋友们一起商量着来,别老拿着中央的文件去逼人听话。

有一次,冯捷(他后来成了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专科主任,还当过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院长)特意跑到灵境胡同10号去说招生的事儿。可巧了,陈赓正好在打电话,对方是陈锡联。冯捷在旁边隐约听到,好像是因为调动人员的事儿有人告状了。陈赓在电话里一个劲儿地道歉,忙得不可开交。

咱们军工那边的兄弟有啥不对的地方,都算我的错。我现在真心给你道歉,就是给你磕头也不在话下。不过,你得帮帮我,得站在我这边,答应让我把人给放了。

挂断电话,陈赓转头跟冯捷讲道:

我们现在到处找人帮忙,得放低姿态,毕竟咱们这是在求人办事,人家心里能不难受吗?

这么说吧,卢庆骏教授的岗位变动,其实就是哈军工碰到的一大堆问题里头的一个小问题。

没多久,陈毅从上海那边打来了电话。

【“有人告你们军工状了”】

1952年11月十几号的时候,黄景文和上海复旦大学商量好了,说卢庆骏的事儿先缓缓再调动。按理说,这事儿到这儿就算完了,可谁想到,才过了一个月,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动。

就连当时上海市的一把手陈毅市长也急了,他特地给远在哈尔滨的陈赓打了个电话过去。

哎,陈院长,听说有人对你们军工方面有些不满,投诉了你们。

陈赓心里头挺不是滋味的,他暗地里已经摆平过好多次这种事儿了。一听陈老总那么一说,陈赓这才明白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嘿,原来是卢庆骏教授的老师,大名鼎鼎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站了出来。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全国高校都在忙着调整院系,苏步青就被安排到了上海复旦大学。为了方便日常工作,他特意把得意门生卢庆骏教授调到身边,一来给自己做帮手,二来卢庆骏教授四十多岁,正是能独当一面的好时候,所以苏步青特别把他调了过来。

苏步青起初对哈军工没啥概念,还以为就是所普通的军校。在他看来,哈军工嘛,不就是搞建筑、弄工程的,顶多做做建筑设计。他纳闷了,咋就非得把一个数学大牛调过去呢?老教授心里犯嘀咕,还在上海市民主党派会上提起了这事儿。结果,好几个民主党派的大学教授也听说了,都站苏步青这边,觉得这简直就是大材小用嘛。

咋办呢?老兄,你得动动脑子,给咱说明白点儿呀。

市长大人,真是太感谢您打招呼了!我这就安排人,赶紧跑一趟上海,去把这事儿说个明白!

陈赓挂断电话后,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这事儿虽小,但得赶紧处理,不然会影响后面的工作。琢磨了一会儿,他把徐立行叫了过来,吩咐他代替自己去上海跑一趟,赶紧把事情办了。

寒假开始前那会儿,徐立行急急忙忙跑到上海复旦大学,跟苏步青教授见了个面。

徐立行虽然以前当过兵,但好多年前就开始搞教育了。他说话挺有礼貌的,而且跟苏步青一样都是上海人,所以苏步青对这位同乡特别有好感。

听完徐立行的讲解,苏步青这才明白,正在筹建的军事工程学院究竟是个啥样的地方。徐立行着重说了说建院路上碰上的那些难题,还跟苏步青讲道:

明年学院一开学,就得赶紧让教授们动手编教材,还有准备上课的事儿,这事儿挺急的。

到最后,苏步青也实在憋不住了,叹了口气说:

你知道吗,卢庆骏这家伙,他是我以前的学生。这次学校院系大调整,我被调到复旦来了,就顺便把庆骏也调来做我的帮手。他现在才40岁,正值能独当一面的好时候。刚才听徐先生那么一说,咱们都得以国家利益为先嘛,庆骏就交给你们使唤啦!

1953年3月份,卢庆骏成功到了哈军工办理入学,这事儿总算是顺利搞定了。

从1953年起,卢庆骏教授就在哈军工挑起了大梁,他不仅是那里的教授,还当上了数学教研室的头儿,同时还兼任了院科学研究部副部长和院教务部副部长这些要职。另外,黑龙江大学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聘请他担任数学系主任。

卢庆骏教授在数学方面真是个天才,他给咱们中国的数学界和工程技术界带出了好多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卢教授为人特别谦逊。1956年的时候,哈军工给卢庆骏教授评了个一级教授的头衔,但他却主动跟上面说:

我老师苏步青被评为了一级教授,我呢,就只能拿个二级的。

学院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妥协,给卢庆骏教授定了个二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刚开始搞导弹和航天时,卢庆骏教授就转行了,他开始钻研数学怎么用到技术上。后来,钱学森大佬亲自点将,把他从哈军工调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卢庆骏用数学的法子帮导弹和航天科研,让国家省下了好多人力、财力和物力。

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真的是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咱们每个人都该好好记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