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今年以来,一线家电市场的洗牌力度,大大超出过去40年中的任何一年。对于不少家电厂商来说,面对的就是“开局即终局”:不少工厂至今都没有正常生产,还有一些工厂阶段性放假,甚至放长假。
宁言 撰写
现在来看,家电“以旧换新”国补政策,不只是在透支未来的消费,还在加速市场的洗牌,加快对缺少竞争实力厂商的批量性淘汰。
这也成为今年以来,中国家电市场“厂商洗牌”上演加速度的最大外部诱因。内部原因则是,产业进入成熟期之后,市场和消费需求陷入萧条、低迷和衰退,现有的新增、换新等需求,无法满足所有厂商的发展、生存和经营需求。
不少厂商向家电圈表示:“不能简单说,国家面向家电消费市场,推出‘国补’政策不好,应该取消”。只是,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上,突然推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改变了原有市场运营和厂商竞争的节奏、方向和策略。在客观上,让一批有能力、有实力、有想法的家电厂商,获得了在一线市场竞争、经营和抢夺的“更大优势”,一批弱小厂商快速被清洗出局。
无论是海尔、美的、长虹、海信、TCL,或是方太、老板,以及九阳,还是京东、天猫、拼多多、苏宁易购,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以来,成为家电“国补”政策的最大赢家。不只是在下行的市场通道中收获增长的业绩,同时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话语权、用户认知度等多个维度,都出现了明显提升,话语权和地位显著提高。
与之对应,则是不少家电厂商的生意出现恶化。一些家电工厂从去年4季度开始,就没有正常生产。要么是寻找在国内OEM的代工业务,要么是前往东南亚、非洲寻找海外出口的业务机会,要么就是极端化降成本控制费用打算熬上半年时间,有的也在全面发力并发展线上直播间卖货业务。
在家电圈看来,很多在一线市场明显缺少与大企业正面竞争能力和水平的家电企业,普遍采取的策略就是“拒绝内卷”和“反对拼低价”,只是选择有资源、有机会、有人脉的市场出货,主打一个“守住基本盘”活下去。
在家电“国补”政策让一批中小厂商的经营陷入困顿,整个市场加速出现“强者恒强的大鱼吃小鱼”局面,以及内卷式竞争持续升级之际,家电圈认为,对于缺乏内卷实力、体力和耐力的厂商,应该更务实、更清醒和更明智的做出决策,那就是“换一种活法、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策略”,当然绝对不是跨界乱投资、到处去扩张、寻找新业务,而是应该聚焦最熟悉的赛道沉下去。
首先,要冷静和清醒。所有的家电厂商,不要被焦虑的情绪所误导,更不要被紧张的抢夺带偏节奏和方向,而是应该继续扎根家电这个熟悉的赛道和领域,去寻找更多的可能和机会。比如,功能、场景和应用细分之下的市场机会;以及海外市场的商业机会。
其次,要敢闯和敢干。面对没有胜算的一线市场正面抢夺,众多厂商尽量避免参与内卷式竞争乱战,要有实力、有胆识跳出拼低价泥潭,敢闯敢干去寻找新出路。实在不行,就留存实力,保存精力,等待产业拐点的到来。
再者,要果断和高效。今年以来的家电市场竞争,节奏快、变数多、变化快,对于很多厂商而言,一旦市场经营慢半拍,就会出现步步慢的尴尬局面。所以,善于打仗的关键,是高效、快速的决策和反馈,从而避免市场竞争机会的错失。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