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戏剧界里的奇迹,京剧名角背后的高人

凝梦娱娱 2024-04-17 22:27:09

他是剧作大师、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是历史上最高产的剧作家,至今无出其右者。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翁偶虹老先生,业界评论说,老先生是是二十世纪百年来中国戏剧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翁偶虹先生1908年生于北京东城烧酒胡同的一所大宅院,自幼聪明好学,5岁开始读书,10岁就向报纸投稿,翁偶虹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兆高级中学,(河北师大的前身顺天高等学堂,进入民国后改建为京兆公立第一中学,1925年改名京兆高级中学)。业余常以票友身份登台,毕业后致力于戏曲研究。

1930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建立,翁先生被聘于该校兼课,1934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35年被聘任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1974年退休,1994年6月1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读京兆高中时的翁偶虹

翁偶虹老先生先后为程砚秋、金少山、谭富英、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童芷苓、黄玉华、吴素秋等演员以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富连成科班编写剧本。在传统的戏曲领域,一般观众对剧作者是忽略的,看完戏,无人问编剧是谁,似乎角儿的表演压倒了一切,人们的注意力全在剧情和表演者身上,但是,翁老先生在戏剧界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翁偶虹先生的编剧生涯历时50年,作品百余部之多,搬上舞台的大概有十分之六,在这十分之六的作品中成为经典保留剧目的作品并不算少。他的剧作《锁麟囊》、《鸳鸯泪》、《将相和》、《大闹天宫》、《李逵探母》、《响马传》、《红灯记》等脍炙人口,经久流传,已经成为京剧的经典和瑰宝。至今,我们在舞台上、电视里、广播中还能经常欣赏到老、中、青几代演员演唱翁先生的作品。

他自题斋名,呼为“六戏”,即所谓听戏、学戏、唱戏、编戏、论戏、画戏。“六戏”之中,翁先生首先以“编戏”而闻名。他以50余年的时间,创作超过130个剧本,数量之多,已是罕见,而这些剧本里,演出者凡十分之六,至今仍在演出的,亦有数十部之多,亦更是难得。

翁偶虹青年时代票演《回荆州》的张飞

1938年翁偶虹先生受聘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他为中华戏校的高材生王金璐、李玉茹、白玉薇等编演了几出新戏。如《温酒斩华雄》,《头二本宏碧缘》,由王金璐饰骆宏勋,宋德珠饰花碧莲,傅德威饰花振芳,李金泉饰骆母。

为纪念抗日胜利,他编写了京剧《白虹贯日》,此剧取材于安史之乱中张巡守睢阳和郭子仪光复两京之事,由王金璐前饰南霁云、后饰郭子仪,王和霖饰雷海青,李金鸿饰谢阿蛮,萧德寅饰张巡,储金鹏饰雷万春,齐和昌饰许远,陈永玲饰梅妃,高玉倩饰徐菡,赵金年饰李猪儿,苏维明饰贺兰进明,曹世嘉饰耿义,李庆山饰张增,张洪祥饰安禄山。

《美人鱼》王金璐饰贵福(左),李玉茹饰妙华(右)

后此剧更名为《百战兴唐》于上海演出,李少春前部饰雷海青,中部饰南霁云,后部饰郭子仪,袁世海饰张巡,叶盛章饰李猪儿,叶盛兰饰雷万春,李世霖饰许远,李玉茹饰徐菡,魏莲芳饰梅妃,班世超饰谢阿蛮,李幼春饰贺兰进明,高维廉饰耿义,马富禄饰蔡保,王泉奎饰安禄山。

1945年为叶盛兰编写《全部周瑜》,叶盛兰饰周瑜,叶盛长饰乔玄,陈永玲饰小乔,任志秋饰大乔,茹元俊饰孙策。

为叶盛章先生编写了《五人义》(《十三太保反苏州》)。 

他为金少山编写了《金大力》,为谭富英编写了《小鳌山》,1948年为梅兰芳整理《洛神》剧本。

翁偶虹为梅兰芳改编的《洛神》

1951年为了配合抗美援朝编写《虎符救赵》,李少春饰信陵君,袁世海饰魏王,黄玉华饰如姬,叶盛章饰朱亥,李金泉饰太妃, 李世霖饰侯生,李幼春饰晋鄙,李元瑞饰赵王,娄振奎饰秦王, 阎世善饰平原夫人。

特别是为李少春先生编写了《响马传》,由李少春饰秦琼,袁世海饰程咬金,苏维明饰尤俊达,娄振奎饰单雄信,李幼春饰杨林,谷春章饰侯君集,刘鸣啸饰尚怀忠,钮风华饰罗成,这部戏被列入国庆十周年献礼之选。

《响马传》李少春饰秦琼

1955年,中国京剧院出国公演,以1951年李少春的《闹天宫》最受欢迎,《闹天宫》是翁偶虹和李少春1951年根据传统戏《安天会》改编而成的,戏中强化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和彻底的反抗性,将孙悟空和玉帝的矛盾深化为敌我矛盾,强化孙悟空与天宫诸君的斗争过程等。翁先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运用娴熟的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将场面内的戏做足,加之李少春等那一代艺术家精湛的表演,《大闹天宫》也成为了猴戏的新经典。

他还为评剧大家喜彩莲编写了评剧《好姐姐》,取材杂剧《救风尘》。1939年,立志于改革评剧的喜彩莲到北平演出,以传统评剧《老妈艳史》为号召,在中华戏校驻场演出的广和楼首演,有人认为这样的剧目有辱中华戏校的演出,广和楼只得和喜彩莲解除了合同。在这件事上,翁偶虹是同情喜彩莲的,所以,他为喜彩莲创作了两部作品,一部改编自关汉卿的《救风尘》,一部改编自王实甫的《墙头马上》。遗憾的是,这两部作品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当局禁演,一度束之高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先是由赵燕侠以京剧演出了《救风尘》,后由俞振飞和言慧珠演出了昆曲版的《墙头马上》。

《赤壁之战》是国庆十年献礼剧目,导演团由阿甲、翁偶虹、马连良、李少春、李慕良、钟灵、刘吉典组成,马连良饰孔明,李和曾饰张昭,谭富英、李少春轮饰鲁肃、刘备,袁世海饰曹操,裘盛戎饰黄盖,景荣庆饰孙权、叶盛兰饰周瑜,孙盛武饰将干。

他与祁野耘合作,移植山东柳子戏创作了《孙安动本》,主演是李和曾、景荣庆。

1959年改编益阳花鼓戏,编写了《生死牌》,由李和曾饰黄伯贤,江新蓉饰王玉环,高玉倩饰黄秀兰,严慧春饰李秋萍,萧盛萱饰贺三郎,景荣庆饰贺总兵。

特别要提出的是翁偶虹先生为袁世海编写的《李逵探母》,1956年,翁偶虹在《闹江州》、《沂州府》等传统戏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李逵探母》,该剧后来成为袁世海、李金泉代表作。翁偶虹在回忆中谈到,这部戏是应袁世海之请编写的,袁世海家庭贫困,由寡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袁世海深感母恩,因此侍母至孝,故此非常想编演一出《李逵探母》来表达母子间的深情。翁偶虹对袁世海的母子情深十分感动,他重新结构了这个故事,着力刻画的是李逵的赤子之心,李母的舔犊之情,李达的叛变之恶。

1964年与阿甲合作,改编了现代京剧《红灯记》,李少春饰李玉和,刘长瑜饰李铁梅,高玉倩饰李奶奶,袁世海饰鸠山,谷春章饰磨刀人,夏美珍饰桂兰,曹韵清饰侯宪补,孙洪勋饰王连举,孙盛武饰假皮匠,刘鸣啸饰小伍长,张盛利饰的特务。

特别要说的是翁偶虹先生为程砚秋大师编戏的故事,翁先生曾经为程砚秋编写了《通灵笔》(《天涯芳草》)、《女儿心》、《裴云裳》、《香妃》等戏。

为程砚秋编写翁偶虹为程砚秋编写的《百花公主》(后名《女儿心》),最初的源于程砚秋先生希望演出一部“武舞兼备、服装藻丽、结局美满文武并重风格的”作品,因此提出了对他提出了编演《百花公主》的构想。

他认为,程先生此时虽然已经自成一派,但程派予人的印象主要还是程腔之美,这反而令得观众忽略了程砚秋先生的其他功夫,尤其是他十分深厚的武功底子。程砚秋曾学过昆曲的《百花赠剑》和《百花点将》,这两出戏都很考验旦角的武功基础。在这出戏里,程先生除了创造了几段合于百花公主性格的新腔之外,还特制了豹尾双枪,大显武打身手。‘点将’一场,特制了二十四面百花旗,按着二十四个节令,各绣应时花枝。场面绚丽,文武并重

1939年他为程砚秋量身打造的《锁麟囊》,则代代传唱,成为程派经典。程派研究者认为,“程腔”之美是建立在“翁剧”之佳基础上的。他们不是红花绿叶之配,而是比翼鸟、并蒂莲,是浑然一体的嘉山秀水。

翁先生接受程砚秋编写《锁麟囊》邀请之后,两周内就拿出了剧本初稿,并得到程砚秋的认可,虽然个别词句还有待推敲,但人物和剧情已经立住了。这显然得自翁先生对程砚秋的相知之深。他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事;他的嗓音特点,因字行腔的本事,这些都是翁先生早就熟悉在心的。

翁偶虹《锁麟囊》手稿

翁先生在《锁麟囊》中多次突破京剧传统唱词“三、三、四”的字数限制,而改成灵活的长短句,从而为程先生创造出新腔奠定了基础。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末场薛湘灵向赵守贞陈述往事时唱的:“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还有那夜明珠粒粒成串,还有那赤金练、紫瑛簪、白玉环、双凤錾,八宝钗钏,一个个宝孕光含。”

您看这类似长短句的唱词,文字俏丽,对仗工整,而且长句短语皆押“言前辙”,平仄协调、音节铿锵,文字太漂亮了。

程先生用了一年的时间,午后得暇便到北城三海阒无人声之地,面对烟波浩渺,创唱腔,定宫商,倾注心血。一切安排妥当后,程砚秋先生率领秋声社于1940年4月29日首演《锁麟囊》于上海黄金大戏院,其盛况可谓空前绝后。首先是连演10场,观众爆满。后来剧团换戏,用程先生最拿手的全部《玉堂春》替换。观众来信:不满意,要求继续演出《锁麟囊》。剧团又排出10场,依然满足不了沪上观众的需求,再加演5场。至此,共演25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京剧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程砚秋主演《锁麟囊》剧照

翁老先生1950年与王颉竹先生在京剧旧本《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了名剧《将相和》,由新中国实验京剧团的李少春、袁世海和太平京剧社的谭富英、裘盛戎分饰蔺相如、廉颇,在天津、北京同时上演,根据演员的不同特长,剧作的唱念安排略有不同。

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李少春、袁世海与太平京剧团谭富英、裘盛戎同时排演,这一时期相继饰出《将相和》的其他剧团:

首都实验京剧团主演: 奚啸伯、苏维明、李春恒、侯永奎、王少楼;

首都实验京剧团改组后,李万春、景荣庆主演;

明来京剧团主演: 徐东明、郭元汾、哈宝山、高维廉、高盛麟;

进步京剧团主演: 李鸣盛、王泉奎、闵兆华、茹元俊、马富禄;

此外排演者:言少朋(青岛)、纪玉良(南京)、白王昆(天津);

杨宝森、王泉奎,马连良、袁世海(1951年)。

1951年,北京市文化局评定《将相和》为优秀剧目

翁老与京剧,厮守相伴,不离不弃,白首偕老;无论生旦净丑,大师名角,几代艺人,很少与他未有交往、合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为温如华“生”改“旦”专门编写了《白面郎君》之后,他自觉很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必要,便主动终止了剧本创作,而把精力更多地转向了“论戏”,不仅完成了回忆录《翁偶虹编剧生涯》的写作,而且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谈戏论艺的文章。

翁偶虹老先生千古。

0 阅读:17

凝梦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