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突然发现,最大的威胁不是远方的核导弹,而是身边的盟友

老胡懂点星 2025-04-04 01:54:52

特朗普又一次打破了共识。

对欧洲的“保护伞”开始撤回,对钢铝加征25%的关税,在公开场合怒斥欧盟“诞生就是为了坑美国”。这不是外交语言,这是宣战口吻。从1945年起,美国就是欧洲的庇护者,是马歇尔计划的金主,是冷战时期的守门员,是北约的绝对核心。现在,美国突然变脸。不是悄悄抽身,而是大张旗鼓地转身,把昔日的盟友一脚踹开。

这是一种巨大的撕裂。但对欧盟来说,撕裂之下也藏着罕见的契机。

从经济上讲,欧盟不弱。27个成员国,整体GDP超过16万亿美元,是俄罗斯的10倍。但过去几十年,它像一辆挂满刹车的豪车:法规臃肿,投资不足,科技落后,决策机制僵硬。世界前50大科技公司中,欧洲只贡献了4家。一个曾经的工业强权,如今在AI、芯片、量子计算上被美中双双甩开。

欧洲早就意识到问题。去年马里奥·德拉吉的报告直言不讳:如果不做出根本性变革,欧盟的存在理由将不复存在。

现在,不变不行了。

特朗普的背弃迫使欧盟正视现实:那个可以依赖的“富舅舅”不再可信,不再理性,也不再愿意买单。一个已准备好与俄罗斯交易、抛弃乌克兰的白宫,是整个欧洲最危险的不稳定因素。欧洲人突然发现,最大的威胁不是远方的核导弹,而是身边的盟友。

于是反应开始了。防务支出,涨。欧盟平均军费占GDP比例为1.9%,远低于3.5%的目标线。但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已经提出8000亿欧元防务计划,其中1500亿将作为贷款用于武器与技术。德国更进一步:新一届政府酝酿放松财政限制,拿出几千亿欧元给军队和基建。这在过去是禁忌,现在成了共识。

德国,曾经的战争制造者,如今成了再军备的引领者。

而英国,在脱欧九年后,也悄悄回来了。基尔·斯塔默,这位被《经济学人》称为“温斯顿·斯塔默”的工党首相,提出“愿者联盟”构想,愿意为乌克兰停火后出兵维稳。更大胆的是,他计划削减对外援助预算,用于提升军力。在舆论攻击下,他依然坚持。这是英国自布莱尔时代后首次在安全议题上如此高调,也是对美英特殊关系走向尾声的一种实质回应。

冻结俄资产,是另一个关键节点。欧盟冻结了超过2000亿欧元的俄罗斯央行资产。现在,这些钱还没动。原因很现实:怕法律麻烦,怕投资者失去信心。但现实更残酷——战争在继续,欧洲却把武器资金锁进保险柜。

对比一下:仅仅是阿布拉莫维奇出售切尔西俱乐部得来的25亿英镑,如今还躺在银行账户里,谈了两年用途没定。敌人每天都在开火,而欧洲还在开会。

欧盟若敢冻结并动用这些资产,将不仅填补军费缺口,更将从根本上削弱特朗普对欧援乌政策的掣肘。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会形成国际新范式:侵略者将承担代价。

军费扩张,也可能引发新一轮技术浪潮。

历史一再证明,战争与技术常常相伴而生。美国的DARPA催生了GPS、互联网、mRNA疫苗。以色列的国防技术是其创业孵化器。现在的乌克兰,已经成为无人机战争的教科书。

欧洲若肯投入,不仅可以在武器制造上弥补短板,还可能在AI、芯片、量子通信领域形成突破。德国的莱茵金属正计划将部分汽车零件工厂转型为军工厂。亨索尔特正招募被裁的汽车软件工程师。这是一场全体系的再配置。

资本市场早就嗅到信号。莱茵金属、达索、莱昂纳多、BAE系统、萨博等公司股价持续飙升,背后是投资者押注欧洲将迎来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费潮。

再看账面。如果欧盟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5%,并以债务融资投入军工、基建和研发,预计将每年带动GDP增长1.5%。这是比量化宽松更有效的经济刺激。欧洲不缺钱,不缺技术,缺的是动手的勇气。

真正的问题是:欧洲有决心吗?二战期间,伦敦人在地铁站睡觉,儿童戴着迪士尼造型的防毒面具才能愿意乖乖入睡。那一代人懂得“牺牲”的含义。今天的欧洲人,还愿意吗?

特朗普用现实逼迫欧洲思考:如果我们不保卫自己,那我们还能靠谁?

欧洲不能再等待。美国在撤退,俄罗斯在推进,世界秩序在坍塌。如果欧盟抓住这次裂变,它可能真正完成“成为联合体”的质变。不是口号上的“联盟”,而是财政统一、军事统一、外交协同的新秩序。

这不是理想主义,这是被逼出来的现实主义。

也许,正如那句老话: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做,而是我们别无选择。

0 阅读:0

老胡懂点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