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轩辕黄帝”名号中的中华文明原始密码

宇程 2025-04-22 16:55:52

典籍新解:用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详解轩辕黄帝名号。

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其名号为什么是“轩辕黄帝”?

“轩辕黄”三字,分别隐含着什么涵义?

我们从一个大的历史视角来看,轩辕黄帝所处的历史节点,正是从伏羲一直到老子、孔子这一“中华原生文化”历史阶段的中间位置,而他的突出贡献正是对“中华原生文化”核心内容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

在“中华原生文化”阶段中,中华古文字的字义,并非我们今天所能识别的“常规字义”,而是中华古文字产生之初的“本源字义”,因此,“轩辕黄”三字所包含的也是“本源字义”,而非“常规字义”。

本文将用“本源字义”对“轩辕黄”这三字进行详细分析,以还原轩辕黄帝名号所隐含的中华文明早期密码。

一、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中所隐含的背景逻辑

我们在破译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条形成中华古文字的背景逻辑:

在人的感觉器官中所能观察、触摸到的万物,都包含着一种隐喻——让人从现实世界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在同样拥有“重叠结构人体”的情况下,如何在人体内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心智系统转换”内涵的详细论述,请看文末“往期精选”中的文章《什么是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心智系统转换?》)

万物包含着隐喻,比如,两条相互缠绕正在交尾的蛇,与扇贝、山谷、河流,都被用来隐喻“重叠结构世界”以及“重叠结构人体”,而大象的鼻子,则被用来隐喻“心智系统转换”的窍门。

这些最初的隐喻体,都是“非人工创造”的,属于自然形成。

但是,这些自然形成的隐喻体,与人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不是人在人类社会中可以经常看到、时时看到的,反而有些由“人工创造”出来的隐喻体,却能让人与之形成非常密切的关系,几乎人人都能在生活实践中看见,还有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

这其中,存在历史最长、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不断发展的隐喻体,就是车。

二、“车”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轩辕”二字中都带有一个“车”字旁,我们先来解读这个“车”字的“本源字义”。

1、车所包含的隐喻

车在人类的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最接近“重叠结构人体”构成的一种完美的隐喻。

一块木板,安装上两个轮子后,最原始的车就被发明出来了。

有了这辆车,再加上三个配套的应用元素,这辆车就有了实际应用价值。

第一个配套的应用元素,是拉车的马或牛等;

第二个配套的应用元素,是驾驭牛马的人;

第三个配套的应用元素,是乘坐在车上的人,或者物。

有了这三个配套的应用元素,这辆车就非常完美地诠释了“重叠结构人体”的构成,而且是“心智系统”产生“转换”以后的重叠结构人体:

牛或马,代表着“显性人体”;

牛或马拉的那辆车,代表着“隐性人体”;

坐在车上驾驭牛马的车夫,代表着回归到“隐性人体”中的“感知的主体”,由其控制着“显性人体”(牛马)的行为;

乘坐在车上的乘客,或者物品,就代表着承载在“隐性人体”深处的不动的“真正的我”。

2、马车运行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隐喻

马车出发前,要么把物品装上车,要么让人坐上车,之后,必须要让车夫驾驭着马,才能让马走上正确的道路,车夫在不断地对道路进行确认的过程中,驾驭着马最终到达目的地,之后,乘客、车夫、马与车都能一起到达终点。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隐喻:

想要让这辆马车顺顺利利地从起点到达终点,必须要让“感知的主体”在回归“隐性人体”以后,独立地发挥“感知能力”。

也就是:让车夫驾驭着马走,而不是由着马自己随意地走。

其实每一个人的组成,都是这种“马车的结构”,但是,每个人对“自己这辆马车”的操控,远不及现实中的马车。

人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就好比是马的意识(显性人体的意识设定)在起着主导作用,那个车夫(感知的主体)是不发挥自主作用的,完全跟着马的意识在运行。

所以,我们要从这种“马车的构成”中,领悟其中的隐喻,要让“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回收到“隐性人体”中,让“感知的主体”本身发挥独立的“感知”作用,去认识方向,去认识道路,去认识目标。

理清了“车”的涵义以后,我们就可以解读“轩辕”二字的“本源字义”了。

三、“轩”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轩”字的右半部分,是一个“干”字,请看下图:

上图,是甲骨文“干”字。

“干”字的上方是一个“向下的箭头”,与中间的“一竖”相连,表示沿着“一竖”这个“路径”进行“向下移动”的意思,那么,这“一竖”究竟表示的是什么“路径”呢?

下方的“一横”给出了答案,在中华古文字的“本源字义”中,单独的“一横”如果出现在字符的中下位置,就用来指代“显性世界”或者“显性人体”,由此可知,“干”字的“本源字义”是:

朝着“向下”的方向冲到了“显性世界”里。

而到了“轩”字中,结合“轩”字左边“车”字的“三重人体结构”隐喻,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干”字符有更为具体地内涵:

这里的“一竖”表示的是在“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中可以来回移动的“感知的主体”的“移动路径”,以及对“显性世界”的一种沉迷度,而上方“向下的箭头”指出这“一竖”主要表示的是一种“单向的移动方向”,即“感知的主体”从“隐性人体”冲入到“显性人体”中,并在“显性人体”中受到“显性人体意识设定”的掌控,深陷在“显性世界”中进行认识。

理清了“干”字符的“本源字义”,那么,“轩”字的“本源字义”也就清楚了:

表示人的“感知的主体”陷落在“显性人体”中,沉迷于对“显性世界”的认识。

四、“辕”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辕”字的右半部分,是一个“袁”字,请看下图:

上图,是金文“袁”字。

“袁”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我们先来分析下半部分。

“袁”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北”字中加一个“口”字的造型:

“北”字的“本源字义”是一个“重叠结构人体”的图示,左边朝左的“人”代表的是“显性人体”,右边朝右的“人”代表的是“隐性人体”;

“北”字中间是个“口”字,代表的是“感知的主体”,而这个“口”字处在“北”字的“中间位置”,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正在从“显性人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

所以,“袁”字下半部分表示的意思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刚刚起步。

“袁”字的上半部分,是上下结构:

下半部分是一个“朝上的箭头”,在中华古文字的“本源字义”中,“下方”往往代表“显性世界”或“显性人体”的方向,而“上方”则代表“隐性世界”或“隐性人体”的方向,那么,这里这个“朝上的箭头”就代表“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

箭头上面是一个“生”字符,代表的是“向上回归的强度”。

结合上下两部分,“袁”字的“本源字义”是:

表示人的“感知的主体”刚刚开始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已经能感知到自己“感知的主体”,也知道了要让“感知的主体”往哪个方向回归,以及练习的强度是什么样。

而在“辕”字中,结合“袁”字的“本源字义”和左边“车”字的“三重人体结构”隐喻,就能知道“辕”字的“本源字义”是指:

人开始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并已清楚转换的方向和强度。

五、“黄”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上图,是甲骨文“黄”字。

这个“黄”字的造字,采用的是竖状结构。

甲骨文“黄”字的造字主体,其实是一个被上下拉长的“大”字。

在中华古文字的“本源字义”中,“大”字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表示的是“显性人体”的正面,第二层涵义表示的是“向上”的意思。

在“本源字义”的造字中,“上”代表“显性世界(人体)”,“下”代表“隐性世界(人体)”,所以,“大”字表示“向上”涵义的时候,就表示向“隐性世界(人体)”回归的意思。

甲骨文“黄”字中的这个被上下拉长的“大”字,代表的就是向“隐性世界(人体)”回归的意思。

而在这个“大”字的顶部,是一个“口”字,“口”字在中华古文字的“本源字义”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字符,这个“口”字代表着产生人的意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感知的主体”。

这个“感知的主体”在构成完整人体的三层人体中,是唯一可以移动的元素。

这个“口”字处在甲骨文“黄”字的头部位置,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已经从“显性人体”回归到了“隐性人体”的深处,即“感知的主体”已到达了回归过程的终点。

在这个被拉长的“大”字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一条通道,“感知的主体”就是通过这条通道,从“显性人体”那里回归到了“隐性人体”深处。

“圆圈”内有一个与“大”字重叠的“十”字符,这个“圆圈”内的“十”字符在“本源字义”中也是有特定涵义的,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通过这条通道时,所使用的一种力度与强度。

这就好比内家拳,在站桩时所说的“十字劲”,上下左右把身体彻底撑开,“感知的主体”在通过这条通道时,也要把这条通道彻底撑开,才能顺利回归“隐性人体”。

综上分析,“黄”字的“本源字义”就是:

“感知的主体”在使劲撑开通道的过程中,通过了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最终回归到了“隐性人体”内的终点。

在这个“本源字义”上,后世演变出了“极高高度”的涵义。

那么,黄帝的“黄”采用的到底是“本源字义”,还是在“本源字义”上演变出来的“极高高度”的涵义呢?

这个问题,我们需结合“轩辕”二字的分析来看。

六、“轩辕黄”的“本源字义”分析

请看上图,“轩辕黄”三字中,后二字内代表“感知的主体”的“口”字符已标为红色,这样一起看,“心智状态”的转换变化更为直观。

“轩辕黄”三字的整体意思是:

“感知的主体”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全过程——从最初“轩”表示的“感知的主体”沉迷于“显性人体”中的状态,转变到“辕”表示的开始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的准备状态,再到“黄”表示的通过全力最终回归到了“隐性人体”深处的终点状态。

小结

从伏羲一直到老子、孔子的时代,是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中华原生文化”阶段,其核心内容有两点:“重叠结构世界”,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轩辕黄帝时期,正处于这个历史阶段的“承上启下”的位置,“轩辕黄”三个字,正是其在“中华原生文化”阶段所做的“承上启下”的所有贡献的高度概括。

这种“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是让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并没有失传,《帛书·老子》《楚简·老子》《大学》《中庸》《论语》都是对这种方法的论述。

往期精选

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中承载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请看专题视频,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马王堆《帛书·老子》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发布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老子》上古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完整上传于专栏《黄帝老子真经》。

《大学》《中庸》《论语》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由孔子实践和总结的独特“心智系统转换”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从基础到进阶一步步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详情发布于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真正复兴中华原生文化,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心智玩家的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心智系统转换”,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心智系统转换”,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早实践者与分享者。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