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然而,这样一位老革命家却和一母同胞的兄长关系僵硬。
其实,陶铸也想挽回兄弟之情,可奈何其兄陶耐存实在令他失望。
陶铸和兄长陶耐存相差两岁,小时候,他总是跟在哥哥身后,受其庇护。那是一段直到晚年都让陶铸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
他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中,父亲陶铁铮思想开明,从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毕业后就参加了同盟会,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煤运官。
然而,国民政府贪污之风盛行,一身正气的陶铁铮如何能忍受,于是坚决辞官,回乡创办了小学,当起了小学老师。
陶铁铮同情穷人,时常拿出家产为穷苦人打官司,斗豪绅。但这样一来,恨他的豪绅与日俱增,以李有定、刘玉贵为首的豪绅更是要置他于死地。
一日,李有定和刘玉贵以巨资收买了县团防局局长黄子珠,诬陷陶铁铮私通土匪。黄子珠受贿后,立即派人将陶铁铮和其胞弟陶柏生一起抓到了狱中。
陶家人百般营救,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陶铁铮兄弟俩被杀害。
父亲遇难时,陶铸和哥哥正在学校念书,突然一个中年人闯进教室,将噩耗告知了兄弟俩。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兄弟俩当场愣在原地。
待兄弟俩赶回家中时,父亲的遗体已经装入棺椁,兄弟俩趴在棺材上号啕大哭。
陶铁铮的妻子董唐姑是一个性格刚毅的女子,她独自料理了丈夫的后事,指着丈夫生前的血衣对两个儿子说:“此仇不报,你们枉为陶氏子孙!”
怀着对仇恨的执念和母亲的悉心照料,陶铸兄弟俩逐渐长大,他们立志要打倒土豪劣绅,为穷人翻身而努力,为报杀父之仇而活着。
1926年,陶铸兄弟俩考入了黄埔军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生涯。一路走来,陶铸始终坚定着自己的理想,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兄长却背叛了曾经的誓言。
1933年的时候,陶铸被捕入狱,其间妻子曾志托同事徐任吾给陶铸送了一封信,谁料,信刚送去没多久,就有特务按照地址找了过来。幸好曾志当时用了假的地址,否则性命难保。
后来,曾志从徐任吾口中得知,特务之所以如此迅速出动抓人,就是因为陶铸的哥哥陶耐存泄露的。
原来,在1934年的时候陶耐存被捕变节,因其书、文俱佳,国民党福州警备团任命其做了团长的书记官。陶耐存之后又把徐任吾接去做了司书。
徐任吾把曾志的信交给陶铸后,顺嘴向陶耐存提了一下,结果陶耐存却将此事告诉给了叛徒。叛徒立即带人从陶铸身上搜出了这封信,按照信上的地址找了过去,想要顺藤摸瓜把曾志也找到,但没想到曾志并不在。
1937年,陶铸和曾志被派到武汉工作,就住在徐任吾处。很快,陶耐存就得知了消息,传话说想要见见弟弟和弟妹。
陶铸原本是不想见自己这位变节的兄长的,但考虑到他并没有出卖过同志,兄弟俩又多年未见,最终还是被亲情撼动,答应见面。
见面当天,天气阴寒,陶耐存夹着冷风来到了徐任吾处。兄弟见面,小时候的记忆一拥而上,驱除了外面的寒冷。
吃饭的时候,陶耐存看到陶铸身上只有薄薄的一层衣服心疼不已,便将自己身上一件毛料衣服脱了下来送其御寒,陶铸还有些感动。
饭毕,陶铸和曾志离开,回家后他就将那件衣服挂在了一旁。一日,他准备拿去晾晒,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字条,打开一看,陶铸瞬间骂出声:“这个家伙实在可恨,居然还加入了蓝衣社!”原来,那张字条正是特务组织蓝衣社的便笺。
从此之后,陶铸再也不允许家人与兄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