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莞,你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全球制造中心”、“工业重镇”?
还是那些带点调侃意味的标签,比如“暧昧之城”、“桃色之都”?

这座城似乎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背负着沉重的名声,却默默努力撕掉旧标签,重新塑造自我。
东莞市2024年GDP突破1.2万亿元,增速全省第二。
东莞并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就爱上的地方。
它没有广州那样的繁华热闹,也没有深圳那般闪耀的科技光环。
它更像一个埋头苦干的劳动者,衣衫被汗水浸透,却很少大声宣告自己的成就。
东莞,正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闷声发大财。

东莞,一座莞香之城。东莞盛产莞草和莞香树,提取的香料属沉香珍品,东莞之名就源自“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香港,因明朝时归东莞管辖,作为运贩莞香的港口也因此得名。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而对于东莞而言,则是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这一年,香港商人张子弥在东莞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当时,张子弥的手袋制品公司因成本上涨濒临倒闭,来到东莞考察时,东莞高效的生产能力让他大为震撼,仅一个通宵就拿到了质量上乘的女包样品,他当即决定设厂。
所谓“三来一补”,即外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在这个模式下,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并负责产品外销,国内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和劳力,还能享受诸多优惠政策,如进口设备、原材料免税等 。
此后,东莞各个村镇积极行动起来,利用“三堂”(饭堂、会堂、祠堂)作为厂房,踊跃承接各种“三来一补”业务。为争取“三来一补”机会,东莞各镇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有乡镇负责人划着小木盆偷渡香港拉投资。

东莞的各级行政单位更是将招商引资作为核心任务,一切审批手续从简。
港商在这里签个合同,往往只需个把钟头,而在当时的广州,却要盖几十个章,跑几十天。这种高效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
1979年底就有140家来料加工企业了,签了205个加工协议,全年加工费用就有234万美元。
1985年,东莞县升级为地级市,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吸引了大量台商。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91年,东莞吸引的资金就达到了17亿美元,这增长速度简直是开了挂。
人口数据更是夸张,从1987年的74万人口,到2000年直接飙升到570万,顺利实现从农业县到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2006年,东莞GDP跃升至2623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创造了经济奇迹。

“世界工厂”这个名号就是那时候开始叫出来的,因为这里生产的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全球每10副眼镜就有1副来自东莞,耐克全球的鞋子有48%都是在东莞生产的。
有位在东莞打过工的大叔回忆:“那时候,工厂24小时不停工,三班倒很常见。这家厂不干了,出门就能进另一家厂应聘,工资比老家高好几倍呢!”
但是这种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但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隐患。东莞凭借低成本优势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最低端,为吸引外资,娱乐产业在灰色地带滋生。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来一补”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2007年金融危机更是给东莞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作为全球重要的加工贴牌生产基地,东莞外贸依存度极高,一度达到200% - 300%,这也使其在经济危机中首当其冲。外贸订单锐减,加上土地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严,大量大型代工厂选择转移、压缩规模或倒闭。东莞最大的鞋子制造厂“裕元鞋厂”搬走,富士康部分产能迁至河南郑州和越南,“明海整染厂”倒闭。
工厂撤离导致近500万外省民工失业,就业岗位的短缺让不少女性误入歧途,从事特殊服务,“特殊服务业”在东莞悄然兴起。

2011年,媒体报道东莞特殊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经济效益达500亿,占当年GDP的14%,“性都”“春城”等标签也因此贴在了东莞身上。
但谁能想到,2014年,一场风暴让东莞陷入困境。2月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和《焦点访谈》先后报道东莞色情业乱象,曝光了酒店“裸舞选秀”、色情服务明码标价等问题。报道一出,东莞迅速开展整顿行动,一个月内取缔2000多家娱乐会所,数万人丢了工作。

这还不算完,酒店、餐饮、出租车、零售等行业跟着遭殃,“南有东莞,北有天津”的调侃在网上疯传,“桃色之都”的污名就这么扣在了东莞头上。
祸不单行,东莞原本依赖低成本优势的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桃色事件”后,各种危机接踵而至。2014年,微软关闭诺基亚东莞工厂,把设备搬到越南。2015年后,人工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东莞制造业优势不再,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西部省份,或者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2016年到2020年,东莞有超2万家工厂关闭或转移,平均每天近15家。

2020年,东莞常住人口比巅峰时少了约150万,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大人口净流出纪录,“空城”之说甚嚣尘上。
幸运的是,东莞及时抓住消费电子浪潮,培育出OPPO、VIVO等本土企业,松山湖突然冒出个“科学城”,里面摆着散裂中子源这种听名字就高级的装置,华为也将终端总部迁至这里,带动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之一。
2023年砸1335亿搞电子元件、智能物流,菜鸟和京东的仓库大得能开卡丁车。 最绝的是东莞-香港空港中心,货物从这里出发,48小时能到全球200个国家,去年光货运代理公司就突破2800家3。

仅2023年上半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排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第二名,东莞还以“万千东莞引链全球”为目标,启动招商大会,面向全球招引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东莞正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立新柱”,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第三代半导体为特色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布局,还引进了一批计划投资超10亿元的储能产业重大项目。
但最近受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这个“世界工厂”,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作为全国外贸前10的城市,东莞对外贸依存度超过100%,可以说外贸经济是东莞GDP的“基本盘”。
参考资料:
作家出版社:《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时代东莞改革发展探索(二)》
凤凰新闻网:《东莞新型工业化进阶:“链式”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数字化集约化重塑竞争新优势》
搜狐网:《三问东莞新型工业化:“世界工厂”如何再造新优势?》
搜狐网:《激荡四十年 中国新一线城市GDP沉浮录 》
东莞阳光网:《“一带一路”成为东莞外贸发展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