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再次提到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的话题,表示要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创设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
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这已成为高层的一项共识。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同时,在今年3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同样提到育儿补贴话题,表示相关职能部门正积极加紧制定育儿补贴、劳动工资等配套政策。而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因此,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这是大势所趋。
之所以要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形势相当严峻的缘故,2024年我国人口仍然表现为负增长,增长率为-0.99‰,全年人口减少13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954万人(出生率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死亡率7.76‰)。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国人口连续第三年负增长。要改变这种严峻的局面,必须鼓励生育二胎、三胎,将三孩政策落到实处。

实际上,为了鼓励生育二孩、三孩,一些地方已经行动起来,实行育儿补贴。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10月的数据显示,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比如,四川省攀枝花市早在2021年7月就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相关政策明确,对夫妻双方户籍均在攀枝花且参加当地社会保险,按政策生育第二、第三个孩子并落户攀枝花的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周岁。又比如,安徽省合肥市对符合认定资格的夫妇,生育第二个子女,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生育第三个子女,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而今年3月13日,呼和浩特市卫健委发布的当地生育补贴政策最为引人注目。呼市的生育补贴政策规定:生育一孩的家庭将一次性获得1万元补贴;生育二孩的家庭将获得5万元补贴,分5年发放;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家庭将获得10万元补贴,分10年发放。
由于各地的补贴政策标准不一样,而且相互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所以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
从各地发布的生育补贴政策来看,虽然补贴金额千差万别,但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育第一孩基本上没有补贴,或只给很少的补贴;生育第二孩的补贴会多一点,而生育第三孩的补贴会较第二孩明显增多。即主要补贴集中在三孩,其次是二孩,一孩的补贴很少甚至没有补贴。
出台这种政策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鼓励多生,让育龄夫妇尽可能地生育二孩、三孩。但实际上,这种育儿补贴政策根本就起不到鼓励多生的效果,反而沦为了一种“富人补贴”。由于当今生活的高成本,很多年轻人本身就面临着结不起婚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家庭来说,结婚了,基本上也就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指城镇家庭);而农村家庭基本上也就限于两个孩子。城镇家庭能生育二孩的,基本上是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而能生育三孩的家庭,基本上都是老百姓眼中的富人。农村家庭能生育三孩的,同样也是家庭条件相当不错的家庭,他们同样也是村民眼里的富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育儿补贴主要集中在三孩、二孩的做法,实际上也就是将补贴补在了富人家庭的身上,成为一种“富人补贴”。对于最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种补贴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于最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家庭来说,这种育儿补贴基本上起不到鼓励生育的效果。
其实,作为生育补贴来说,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新生儿,包括一孩,同样需要给予三孩一样的政策待遇。毕竟没有一孩,就不会有三孩。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百姓家庭来说,只有一孩的补贴到位,能切实减轻百姓生育孩子的生活压力,老百姓这时才会考虑生育二孩、三孩。如果生育一孩就生活压力巨大,又怎么会考虑生育二孩、三孩呢?所以高层在制订育儿补贴制度时务必要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而不是让育儿补贴变成了“富人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