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看于魁智的《四郎探母》,感觉超凡脱俗,技高一筹

钧翔说健康 2024-04-28 03:01:50

昨天晚上,在河北艺术中心现场观看了于魁智领衔主演的全本《四郎探母》。欣赏过很多于魁智的录音录像,这还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于魁智的演出,感觉非同一般。

本来见弟和见娘两折由杜喆出演,但因故退出,颇为遗憾。所以从坐宫到见弟由于魁智的弟子刘垒出演,于魁智则从见娘开始直至结束。

我成为京剧迷已经二十多年了,常演京剧剧目几乎都曾看过,尤其是这出《四郎探母》,更不知看过多少遍,我电脑里至少保存着8个版本的录音,经常反复的听,对其唱腔念白不说倒背如流,也是熟稔于心。

不过之所以还去看了这场演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毕竟于魁智领衔的国家京剧院代表着当前的最高水平,而且很少来到石家庄,能够如此近距离的观看欣赏,机会实在难得。

二者,我经常出入票房,深知在现场观看演出与在电视上收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场观看,更能感受艺术的魅力。

第三,《四郎探母》从见娘开始,更注重表演和情感的表达,更能显示演员的功夫。戏迷间常见批评于魁智味儿如白水,对此观点我一直是不能苟同的,所以这次去看也是为了验证坊间传闻是否真实。

前面刘垒的发挥很好,中规中矩、味道醇厚,颇有乃师之风,该要的好都要下来了,“叫小番”也唱的很成功。

而于魁智出场后,只一句散板“有劳通报老萱台”,便让观众迅速感觉到了什么叫与众不同,什么叫技高一筹,什么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于魁智的演出我看过很多,最大的感觉就是游刃有余,让人放心。

这次现场演出,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尤其是于魁智的嗓子,绝对让人放心,而不像其他有些人听着令人有揪心之感。

就像前来刘垒的表现已经很好了,但于魁智一亮嗓,高下立判,音色更美、音量更足,而且好像降了调门唱的,丝毫不费力。

就像《武家坡》,于魁智的“一马离了”,几乎完全宗杨宝森的最后录音,相比其他名家旋律是最简单的,但依然能令人不得不鼓掌叫好。

其后的演出,于魁智仍是一丝不苟,极好得完成了演出。

我特别仔细听了于魁智的散板,比如杨四郎心中似刀裁、我哭一声老太后,觉得处理的十分得当,感情表达的非常细腻。

所谓于魁智唱得没味儿的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

之所以很多人对于魁智存在质疑,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于魁智的嗓子实在太好了。

于魁智宗杨派,不少人认为张克的杨派比于更好,但其实于魁智杨派剧目的唱腔更忠实于杨宝森,张克强的唱腔反而与杨宝森有不少的差异。简而言之,如果对杨宝森的哪句唱腔把握不准,对比去学于魁智即可,而去学张克则不可。只不过在音色上,张克与杨宝森更为相似,才让很多人产生这种认识。

当然,很多人对于魁智失望还是因为对之期望过高。人们希望于魁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能把京剧引领到更高的高度,但在这方面的要求对于魁智而言显然是有些过于苛刻了。

比如,于魁智特殊的社会地位,对他的艺术之路就有着诸多的限制,而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

张克

凡事之发展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人的能量再大,如没有天时人和,也是不能成功的。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虽然在舞台上依然是精神抖擞,不让少年,但其实于魁智已年过花甲,今年63岁,已经退休,现为返聘,诸如《四郎探母》之类的大戏,以后会越来越少见了。

其他老生流派代表人物,如张克、朱强、李军、张建国,与于魁智年岁相仿,都已是花甲老人,相比于流派开创者,这些人的艺术成就虽只能是差强人意,但后来者却仍难望其项背,也不由不让人心生感叹。

当然、天赋不同、阅历不同、环境不同,都会对艺术产生不同的理解,也会对达成高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方面,强求不得。

朱强

0 阅读:2

钧翔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