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厂成立:1947年1月鲁南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缴获大批机械化装备。3月27日,华东野战军特种纵队修理厂在山东临沂耿家王峪成立,这便是南京汽车制造厂的前身,因最初没有固定厂房,靠扁担挑着机器随军转移,被称为“一担挑”工厂。
1949年4月南京解放,7月修理厂随军迁宁,接收原国民党401汽车修理厂。1950年3月成立三野特种纵队修理总厂,1953年8月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局领导,更名为南京汽车修配厂,管理体制由军工转为国营,生产纳入国家计划。
建厂初期条件艰苦,缺资金、技术和设备。但战士们和技术人员从基础维修技能学起,手工打造零部件,积累汽车相关知识与技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957年10月,一机部汽车局确定南京汽车修配厂仿制苏联嘎斯51型汽车。当时工厂选定“以制造发动机为主与专业厂相结合,采取广泛协作,组织汽车生产”的方针,从研究仿制070型发动机入手,以发动机、驾驶室和车架为主,在一机部汽车局支持下广泛协作,组织配套生产。
在试制过程中,技术人员面临诸多困难。如没有现成模具,就用马粪纸做模型,再用锤子一锤一锤敲制;没有大型冲压设备,就用小型压力机分段压制。缺乏成熟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经验,零部件精度控制、部件匹配等问题都需不断调试改进。
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1958年3月10日,第一辆NJ130型2.5吨轻型载货汽车试制成功。周恩来总理非常高兴,亲自将其命名为“跃进”牌。这是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款轻型载货汽车,填补了国内汽车品种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单纯的汽车修理和零部件制造迈向了整车制造的新领域。
1958年6月10日,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南京汽车制配厂正式改名为南京汽车制造厂,成为中国第一家轻型汽车生产企业、第二家中央直属的汽车生产企业。
此后十年间,工厂持续改进跃进牌汽车,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大对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不仅满足自身生产需求,还为国内其他车企提供部分优质配件,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产业的初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国际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南京汽车制造厂敏锐察觉到闭门造车难有大作为,开启对外合作之路。1981年,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开启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菲亚特Croma车型技术,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为轿车生产储备技术力量。
1982年,推出改进型跃进牌NJ131载货汽车,采用新型发动机,动力更强,油耗更低,驾乘舒适性有所改善,在物流运输、城市配送等市场大受欢迎,销量逐年攀升,巩固了南京汽车在轻型商用车领域的地位。1986年,再次发力,与英国奥斯汀公司洽谈合作,引入奥斯汀Maestro车型技术,选派大批技术骨干赴英学习,产品线逐步向多元化拓展。
南京汽车制造厂在前期发展中,历经风雨,从一个军工修理厂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汽车制造企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