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重复,都是孩子邀请你更懂他一点的契机

麓屿心言 2025-04-25 10:52:38

世间之事,凡有重复,必有缘由。

生活中的细碎,总在不经意间循环往复,提醒我们某些未竟的心绪。

孩子的世界更是如此,那些看似固执的重复,单调的行为,常常是他们内心世界最直接、也最笨拙的表达。

一遍遍问“为什么”,一次次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执拗地要穿某件旧衣服,甚至反复出现的“坏毛病”……

这些重复像卡壳的唱片,让耐心备受考验,让爱意掺杂无奈。

很多时候,我们疲于应对这“重复”的表象,却忽略了去倾听那背后微弱而持续的“呐喊”。

它们并非故意刁难,而是孩子在用自己有限的方式,诉说着那些无法言说的渴望、恐惧与挣扎。

让我们试着拨开行为的迷雾,去看见那个需要被理解的孩子。

01 “妈妈,再讲一遍”——当重复成为需求的放大器

万物生长,皆有其根,孩子的行为亦然。

当一个需求像空谷的回音,久久未被满足,相关的行为便可能像上了发条一样,反复上演。

孩子睡前一定要听同一个故事,少一遍都不行。

或者,新添了弟弟妹妹后,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反复问:“妈妈,你还爱我吗?”

这让家长有时感到困惑,甚至有点不耐烦:“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问?”

那份焦灼,为人父母都懂,日复一日地重复,足以磨平许多耐心。

但请停下来想一想,孩子真的只是想再听一遍故事,或者怀疑妈妈的爱吗?

或许,那个固定的故事是他入睡前唯一的“确定性”,像一艘小船,载着他安稳渡过与父母暂时分离的黑夜。

那句反复的“你还爱我吗?”,可能不是疑问句,而是祈使句——“请再确认一次你爱我,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补内心的不安。”

重复,是孩子在放大他的信号,直到我们能听懂为止。

它在说:“看看我,听听我,我这里有需要。”

那持续的信号背后,是安全感的渴求,是连接的呼唤。

02 “肚子又疼了”——当身体替情绪说话

林间小路若被堵塞,溪水便会另寻他途。

当孩子的情感过于汹涌,或语言尚不足以承载时,身体有时会成为情绪的出口。

明明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可一到要去某个不喜欢的兴趣班前,孩子就喊肚子疼。

或者,在经历了一些家庭变故或压力事件后,孩子突然开始频繁眨眼、清嗓子,甚至尿床。

家长们的心,常常在担心孩子的健康和怀疑孩子“装病”之间摇摆。

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特别熬人。

这并非一定是孩子有意的“欺骗”。

身体的反应有时是真实的,它源于那些无法被安放的情绪——焦虑、紧张、恐惧、压力。

就像一个警报器,身体在用最本能的方式提醒:这里有“状况”。

那个“肚子疼”,可能翻译过来是:“我不想去那个地方,我在那里感到害怕/不舒服。”

那些小动作,可能是内在焦虑无处安放时,身体不自觉地“抖动”。

甚至,生病带来的额外照顾和关注,有时也成了孩子在缺乏安全感时,一种下意识抓住的“救生圈”。

身体的语言,需要我们更耐心地去破译。

看见症状,更要看见症状试图掩盖或表达的情绪。

03 “我就不!”——行为背后那点隐藏的“道理”

水流遇阻,或冲击,或迂回,总要找出路。

有些在大人看来不可理喻的“坏”行为,反复出现,屡禁不止,背后往往有孩子自己的一套“逻辑”。

比如那个在超市里,因为一个小要求没被满足就躺地大哭的孩子。

或者那个总是抢别的小朋友玩具,教了很多次分享还是“我行我素”的孩子。

家长们常常感到头疼:“道理都懂,怎么就是不做?”

这让人挫败,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孩子“本性难移”。

其实,行为能持续存在,往往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有用”。

那个躺地打滚的孩子,可能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只要闹得够凶,大人有时就会妥协。

那个“自私”的孩子,可能正处于物权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他需要反复确认“这是我的”,来建立自我边界感;或者,抢夺是他所知的、能最快获得想要东西的方式。

这些行为,有时是孩子在资源有限(如父母的关注)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利益的笨拙策略。

有时,也是他们在面对挫败、嫉妒等复杂情绪时,缺乏更好应对方式的直接反应。

看似“不讲理”的行为,藏着孩子维护自己、适应环境的某种“道理”。

理解这层逻辑,我们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引导方式。

04 “烦死了!”——读懂“叛逆”里的求救信号

静水流深,怒涛拍岸,皆是水的力量。

那些看似挑衅的顶嘴,莫名的沉默,或者青春期孩子口头禅似的“烦死了”、“不知道”,常常被简单地贴上“叛逆”的标签。

家长感觉被挑战,被无视,沟通的门仿佛“哐当”一声关上了。

心里那份失落和担忧,难以言表。

但所谓的“叛逆”,很多时候并非孩子故意要与父母为敌。

那句强硬的“我就不!”,可能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宣告:“我想自己试试!”

那声不耐烦的“哎呀,知道了!”,也许是一个少年在内心呐喊:“请给我一点空间,相信我能处理!”

那反复的沉默和“不知道”,有时是孩子面对压力和困惑时,一种无力的抵抗,一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说不清楚”的真实写照。

这“攻击性”的外壳下,包裹的可能是脆弱、迷茫、渴望被理解,或是对自主权的笨拙争取。

当孩子用“刺”来武装自己时,恰恰说明他可能感觉不安全,或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柔软。

看见那层硬壳下的柔软,是沟通的开始。

温柔而坚定地回应,比强硬的对抗,更能抵达内心。

05 镜子与海岸——父母的回应,塑造孩子的世界

水能映月,亦能载舟;岸能阻浪,亦能给予依靠。

面对孩子重复的行为和情绪,父母的回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感受是被接纳还是被否定。

也像一道海岸线,决定了孩子情绪的潮水是能被温柔包容,还是被生硬地拍回,甚至引发更大的风浪。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那个“耐心”“懂孩子”的父母。

可现实中,当孩子的哭闹挑战我们的底线,当他们的“磨蹭”打乱我们的节奏,我们也常常会失控。

吼叫、指责、威胁……过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我们也是凡人,会被触发,会感到疲惫。

但重要的是,觉察我们的回应模式,以及它可能带给孩子的影响。

如果孩子每次尝试探索,稍有失败,迎来的总是批评或急于代劳,他可能会渐渐相信“我不行”,于是“重复放弃”就成了他的脚本。

如果孩子表达害怕时,总是被告知“这有什么好怕的”,他的恐惧就只能沉入心底,身体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铭记”这份未被理解的感受。

而如果我们能尝试稳住自己,先不急着纠正或评判,而是尝试去理解:“我的孩子此刻怎么了?他需要什么?”

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妈妈看到你很生气/难过/害怕。”

这份看见和接纳,本身就是强大的疗愈力量。

它像一个安全的容器,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允许的,他是被爱的。

我们无法要求自己永远完美,但可以选择一次次地尝试,用更澄明的心,去映照孩子,用更稳固的爱,去承载他们。

看见,是改变的开始。

理解了孩子重复信号背后的“呐喊”,并非意味着育儿就此一帆风顺,立竿见影。

它更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一盏灯,让我们不再只与行为的表象缠斗,而是能望见更深处那个小小的身影,和那颗渴望被懂得的心。

育儿之路,道阻且长,但爱的目光,总能穿透喧嚣,抵达灵魂。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那片温和而坚定的海岸,让他们在成长的风浪里,有处停靠,有力量远航。

0 阅读:9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