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同志辞掉领导位子后,就不再管政治上的事儿了。有人好几次想听听他对某些政策的想法,但他每次都摆摆手,啥也不说,转身就走得飞快。
他晚年过得挺平淡,基本就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也不怎么和人打交道,因此外界很少听到他的消息。
华同志并非那种完全封闭自己的人,他特别欢迎四类人来家里做客。第一类就是来自山西的老乡,他总是热情相待;第二类呢,是组织上安排来探望他的干部,他也十分高兴见到;第三类,他很看重国家的年轻一代,愿意和他们交流;还有第四类,就是在湖南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他们的到来总能让他倍感亲切。
华国老同志到了晚年,很多事情都看淡了,这时候他的老朋友张鹤亭常常找他长聊。张鹤亭有一次很直接地问他:你为啥后来不当主席了呢?华同志的回答,真的让人看出他的人品和度量。
华同志和张鹤亭其实挺像的,他俩都是地道的北方人,后来一起跟着部队跑到湖南去工作。因为干活儿干得漂亮,俩人都得到了毛主席的好评。
1951年1月份,张鹤亭那会儿是宁乡县委的一把手,还兼任湘潭地委的委员,他正在乡下忙活着指导农民种地的事儿呢。突然,省委那边来了消息,让他火速赶到长沙去。
那天晚上,他火急火燎地赶到了地方,发现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已经在那等着他了。一路上,张鹤亭心里直犯嘀咕,省里咋这么急呢?是不是有啥大事要发生啊?
他这个人心里藏不住半点事儿,一瞅见周小舟,立马就追问起事情的来龙去脉。周小舟没直接回应,反过来问他:“你带枪了没?”这话问得张鹤亭一头雾水:“没啊,我下乡或者回省城都挺太平的,带枪干啥?难道说,要打仗啦?”
周小舟瞧着他那副提防的模样,忍不住有点乐呵,最终还是把叫他回来的真正目的给挑明了:“你瞎琢磨啥呢,没带枪就成,咱一块儿去见毛主席。”
张鹤亭一听到这话,心里头那个乐啊,但又有点忐忑。毕竟,这可是头一回能这么近地见到毛主席,换成谁心里不扑通扑通跳呢。可他心里也犯嘀咕,万一待会儿毛主席问点啥,自己答不上来,那可咋整。所以,他就一个劲儿地给周小舟使眼色,想套点话出来,好有个准备。可周小舟呢,就光笑不说话,啥也不透露。
到了长沙火车站,他们上了一辆特别列车,车里头不光有毛主席,还有长沙的一把手秦雨屏书记、常德的头儿孙云英书记、郴州的领导陈郁发书记,以及湘潭的华书记等湖南各地的干部。那时候,华书记刚进入毛主席的注意范围,算是政坛上的一颗新星。
毛主席瞧见张鹤亭走上前,赶紧招手让他到身边来。张鹤亭站到毛主席右边后,心里头那个紧张啊,好一会儿都憋不出一句话。周小舟看出他不对劲,就赶紧跟毛主席介绍:主席,这位是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宁乡的农业搞得红红火火,他可是功不可没。
主席马上问了张鹤亭几个基本情况,比如他多大了,文化程度咋样,还有啥时候参加的革命。张鹤亭一开始回答得挺生硬,看起来有点不自在。不过,当他提到自己是河北省大名县人时,毛主席就讲了个相关的故事,一下子就把气氛给搞活跃了。
毛主席笑道:“原来你是北京大名府的人啊,跟卢俊义还是同乡嘞!瞧你这模样,既能写又能打吧。”大家一听都乐了,张鹤亭原本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主席接着又问了些关于宁乡的事儿,这回张鹤亭回答起来就顺畅多了。
宁乡离毛主席的老家挺近的,这个名字让主席想起了往事。1917年,他和萧子升一起做农村调研时,在宁乡住过一阵子。主席感慨地说:“我也去过沩山,那边有个万佛寺,建得特别壮观,在日本都有点小名气呢,你们可得好好守着它。”张鹤亭一个劲儿地点头答应。
说实话,毛主席把湖南的一大堆干部聚到一块儿,可不是为了见见张鹤亭那么简单。他主要是想听听省里、地里、市里、县里的领导们,对那个农业十七条有啥看法。东拉西扯聊了一通后,就直奔主题了。
聊到农业这块儿,张鹤亭有他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说到农村合作社,他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主席,我去了宁乡珍洲农业社,跟劳动模范王国华聊了聊。我发现啊,农民们组织起来干活后,还是有不少人力没使上劲儿,大概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还空着呢。那咱能不能想个法子,比如通过更精细的耕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主席夸奖说:除了得下细功夫种地,还得多搞点别的营生,两边一起使劲儿,这样来解决农村多余劳动力的问题,真是个挺不错的招儿!
有了毛主席的加油打气,张鹤亭干劲儿更足了,宁乡县的发展也跟着上了个大台阶。到了那年5月份,华同志升官了,成了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的头儿,他还推荐张鹤亭去当湘潭地委常委,俩人的事业都更上一层楼了。
之后,他们合作无间,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一块儿建起了“韶山灌区”这个大项目。华同志挑大梁当总指挥,张鹤亭则是副总指挥。这个工程让上百万亩的农田得到了灌溉,同时还对工业用水等方面大有裨益,真是给当地带来了不少好处。
到了1966年,情况变得动荡不安,华同志和张鹤亭都碰到了大麻烦。还好毛主席对华同志特别上心,知道华同志日子不好过,就出手帮了他一把,让他摆脱了困境。
1967年9月份,湖南省搞了个革命委员会,华同志呢,就当上了这个委员会的副头儿。他重新开始工作后,心里想的还是怎么帮帮老同志。他费了好大劲,终于帮张鹤亭把身上的冤枉事儿给弄清楚了,让他得到了自由。
但后来,张鹤亭的境遇总是忽高忽低,反观华同志则是一路稳步上升,这样一来,他们俩就很少有机会碰面打交道了。
1978年,毛主席已经离世,那时候中央的主席是华国锋同志。张鹤亭呢,他是湖南省机械工业局派去中央党校进修的代表。有一天,有领导找上门来跟他说,组织上有意让他去中央机械工业部,当个副部长。
张鹤亭对这事儿感到挺意外的,不过他琢磨了一会儿,还是婉言谢绝了。自打1956年毛主席给了他那些鼓励,他就铁了心要在湖南这片土地上扎根。不管职位有多高,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过了阵子,张鹤亭才弄明白,是华同志举荐他到中央工作的,这让他心里头更加感激了。
这事儿能瞧出来,张鹤亭是个实实在在干事儿,不迷恋权力的人。那种别人梦寐以求的位置,他轻而易举就能拿到,可他却主动让了出来。他觉得吧,反正都是给国家出力,在哪儿干、干啥活儿,其实都一样!
因为特别喜欢湖南,张鹤亭在这里待了42年,直到1990年12月退休。后来,他再见到华同志,都已经是1997年的事儿了。
这一年,张鹤亭已经74岁了,华同志也76岁了,两人都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张鹤亭去北京探望儿子时,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念头,想起了以前的老领导华同志。于是,他费了好大劲,终于打听到了华同志家的联系方式。华同志一听说是张鹤亭要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赶紧跟秘书交代,要是张鹤亭来了,不用跟他请示,直接让进门就行。
5月18号那天,张鹤亭拎着一大堆礼物上门来了。华同志一瞧见他,脸上就乐开了花,但转眼看到他手里的东西,就佯装生气地说他太客气了。张鹤亭心里早就有数,华同志肯定会这么说,连忙解释这些东西都不值钱,都是地道的湖南特产,就想让他尝尝,回味下以前的日子。
华同志这时才笑眯眯地接过来,他俩聊了好几个钟头,聊的大都是以前一起经历的那些事儿。聊着聊着,张鹤亭因为有别的事儿要忙,就打了个招呼回家了。
2000年的时候,张鹤亭又一次去找了华同志,俩人还是聊起了以前的那些事儿。张鹤亭好几次想开口问问后来都发生了什么,但华同志都挺机灵,把话题给岔开了。
到了2002年那会儿,华同志对好多事儿都看得挺透了。张鹤亭找上门来聊天,他才开口聊了几句。张鹤亭挺纳闷地问:“你咋后来不当中央主席了呢?”
华同志淡淡地讲述道:那时候我身上的官职一堆,压力山大,好多事情都顾不过来,身体也开始吃不消了。为了党和人民的大事儿,我就一点点把领导的位置让了出来,交给更能胜任的人。他能有这种想法,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张鹤亭也感叹了好一阵子。
2007年,张鹤亭又一次来到了北京,他原本还盘算着去见见华同志。可当他打电话过去时,秘书告诉他华同志病得很重,不适合见客。张鹤亭只好在心里默默祝愿华同志快点好起来。让他没想到的是,才短短一年时间,华同志就离世了,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路。
听到那消息,张鹤亭瞬间泪如雨下,他失去的可不光是以前的老领导,更是一个贴心的好哥们儿。
他俩在很多地方都挺像,友谊一直维持了快60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奋斗,都有着把这片地区建设得更好的心思,所以他们算是真正的同志。
五年时光匆匆过去,张鹤亭最终也告别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