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邀约,看看北部湾港。
不是推荐,只是看看,正好学学,取长补短。

看图形,拉涨4天,涨幅43.39%;调整4天,跌幅31.43%,几乎回到起点。
询问买入逻辑:中东盟贸易。
细看资金流,上涨的几天,全是融资盘买入,但也是主力资金净抛出。
仅4月14日股价出现最高价11.50元时,主力资金净流出4.14亿元,4月15日主力净流出2.73亿元,不得不说融资接了主力的盘。

北部湾港能否享受到中东盟贸易红利?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一、股价为何异动?
1. 业务量爆发式增长。
一是数据支撑:2025年3月货物吞吐量2893.19万吨,同比增长16.85%,集装箱量82.31万标箱,同比增长11.99%,一季度累计货物量8074.21万吨,同比增长12.89%。
二是增长逻辑:平陆运河2026年通航预期(运输成本降30%)叠加RCEP贸易效率提升,西南腹地货源向北部湾港集中。
2. 港口基础设施升级。
一是泊位扩张:北海港铁山港新增5个泊位对外开放,年吞吐能力扩容超300万吨,服务网络覆盖“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
二是技术赋能:自动化码头改造效率提升30%、数字孪生系统应用故障预测准确率超90%,单位装卸成本较湛江港低12%。
3. 市场情绪与板块联动。
一是航运板块走强:全球贸易复苏预期推动航运指数上涨18%(2025年Q1),北部湾港作为区域龙头获资金青睐。
二是RCEP红利: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一季度同比增7.1%,占中国外贸16.6%,北部湾港东盟航线占比达45%。
二、中东盟贸易对其量化影响
1. 贸易规模与增长趋势。
现状: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1.0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北部湾港作为西南唯一出海口,承担区域60%以上外贸转运量。
预测:RCEP全面生效后,区域贸易增速或提升至8%-10%,带动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2026年)。
2. 航线网络与货源结构。
东盟覆盖:加密至36条东盟航线(覆盖越南、马来西亚等核心市场),单箱运输成本降低15%。
新兴货源:光伏玻璃、新能源材料出口量同比增35%,冷链、跨境电商等高附加值货物占比提升至22%。
3. 政策支持与竞争壁垒。
平陆运河效应:预计2026年通航后,广西内河运输成本下降30%,南宁-钦州运输时间缩短至8小时,吸引云南、贵州等腹地货源。
区域垄断性:西南唯一深水良港(30万吨级船舶停靠能力),替代性港口湛江港受航道限制(仅20万吨级),货源分流风险可控。
三、财务拆解与风险警示
1. 盈利能力分析。
营收结构:2024年营收70.03亿元(+0.77%),其中集装箱业务占比65%(毛利率21.7%),散杂货占比30%(毛利率12.3%)。
利润质量:归母净利润12.19亿元(+8.18%),但扣非净利润8.74亿元(-15.58%),依赖政府补贴(1.2亿元)及资产处置收益。
2. 估值与流动性。
当前估值:市盈率(TTM)16.7倍(行业均值18倍),市净率1.1倍,处于近5年20%分位。
机构动向:近60日机构评级以“买入”为主,但北向资金持仓比例从2.5%降至1.49%,需警惕外资流出压力。
3. 风险提示。
一是竞争加剧:珠三角港口价格战(吨均费率同比下降2%)挤压利润,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扩建分流铁矿石等大宗货源。
二是财务依赖: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至90天(行业平均60天),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4.5亿元(+5%),需关注回款周期拉长风险。
四、投资操作
买入区间8.5-9元,现价8.75元,关注一季报披露后估值修复机会,目标价位11元,催化剂为平陆运河通航、RCEP升级版落地。
跌破7.50元止损,规避关税导致的贸易量下行风险。
北部湾港兼具区位垄断性与政策红利,中东盟贸易增长提供长期需求支撑,当前估值具备安全边际。
建议中长期配置,短期关注市场情绪与业绩披露节点,目标收益30%-40%。

不知这样回复,能否满意?
【不为他人做嫁衣,只为自己添衣裳,个人操作记忆,不作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