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9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37℃不再是人体的标准体温了。”
这句话一出,不少人都开始怀疑: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变“冷”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体温真的变低了,会不会代表我们的免疫力也变弱了?
别急,我们今天就来把这个话题讲清楚。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正常体温是37℃。这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早在1868年,德国医生卡尔·温德尔斯基通过几万人次的腋温测量,得出的人体平均体温。
但这个标准沿用了150多年,今天看来,它也许已经“过时”了。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平均体温已经悄悄下降到36.5℃左右。比如《eLife》期刊在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人在过去200年里,体温平均值下降了约0.6℃。
中国的情况也类似。2021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腋温为36.4℃,且年轻人群体温更低。
所以,37℃并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过去的平均水平。现在的“正常体温”,范围更广,通常在36.1℃~37.2℃之间波动都属正常。

很多人看到“体温变低”,第一反应是:是不是代谢变慢了?是不是免疫力下降了?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体温的轻微变化,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部分。人在安静、放松、少活动的状态下,体温会偏低一点;饭后、运动后、情绪激动时,体温会升高。
这不等于你“生病”了,反而可能是身体变得更节能、更高效。
但如果你的体温持续偏低,比如常年低于36℃,那就要小心了。

有关系,而且关系不小。
免疫系统的运转,尤其是白细胞的活性,对温度非常敏感。体温升高时,人体的免疫反应会加快,这也是发烧时我们更容易“打赢病毒”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指出,当体温维持在36.5℃~37℃之间时,免疫系统的活性最强。一旦体温低于这个范围,免疫细胞的反应速度、杀菌能力都会下降。
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很多长期体温偏低的人,更容易感冒、疲劳、手脚冰凉。

这背后其实有多个原因,既有好消息,也有坏信号。
一方面,现代人营养更好、环境更稳定、炎症水平更低,身体不需要频繁“升温”来对抗病原体,这是一种进步。
但另一方面,久坐、缺乏运动、代谢率下降,也让很多人的基础体温变低。这不是健康的信号,而是身体“偷懒了”。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往往伴随体温过低和免疫力下降。

如果你发现自己早上起床体温低于35.5℃,且持续一周以上,要警惕了。
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是神经系统调节失衡,甚至是长期营养不良的表现。
更严重的是,持续低体温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导致免疫力下滑,甚至诱发感染。
所以,不要觉得“体温低一点没关系”,当它超过一定“底线”,就是一个健康警报。

别光看数字,更要看状态。
如果你体温在36.2℃左右浮动,但人精神好、睡眠好、抵抗力强,那这就是你的“正常体温”。
但如果你总是怕冷、手脚冰凉、容易疲劳、动不动感冒,那就说明你的体温可能偏低,身体在“亚健康”状态。
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固定时间测一次体温,连续记录一周以上,观察是否存在长期偏低的情况。

如果你真的发现自己体温偏低,别慌,这不是不可逆的。
改变生活方式,就能让体温慢慢“升上来”。
多运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提升基础代谢。
吃热食,尤其是早餐一定要吃,别空腹出门。热量足了,身体才有“燃料”升温。
规律作息,晚上早点睡,白天多晒太阳,有助于调整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
保持情绪稳定,压力大会导致交感神经紧张,影响体温调控。
只要你动起来、暖起来、吃起来,体温就能回到一个更理想的状态,免疫力自然也会跟着提升。

可以说,它已经不再是“标准答案”,但也不是“完全过时”。
37℃仍然是判断发热与否的重要分界点。医学上,成人腋温超过37.3℃就算低热,超过38℃就是发热。
与此同时,维持在36.5℃~37℃之间的体温,仍然是免疫系统最“舒服”的区间。
所以,虽然平均体温略降,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体温太高是病,太低也不是福。

很多人追求“低体温养生”,甚至刻意少吃、少动、控制基础代谢。
但事实是,低体温并不是健康的象征。它可能是身体机能减弱的信号。
如果你年轻、健康、活力十足,体温偏低一点问题不大。但如果你总是感到疲惫,体温还长期偏低,就要考虑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体温,是身体的“发动机温度”,太高太低都不行,适中才是健康的标志。
资料来源: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人群腋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2021,42(5):861-867.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720-0098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