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女士购房后发现其为违法建筑
白女士,一位居住于北京的普通市民,在2013年与顾女士达成了一项口头协议。根据该协议,白女士以115万元的价格购买顾女士名下的一套房屋。白女士支付了15万元的现金,并另外通过银行转账向顾女士的丈夫张先生支付了100万元。在支付完款项并入住该房屋后,白女士很快接到了相关部门发出的限期拆除公告。公告指出,该房屋属于违法建筑,并要求白女士在7日内搬离。

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对白女士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她原本以为自己购买了一套合法的房产,却没想到陷入了违法建筑的困境。白女士在购买房屋时并未与顾女士签订任何书面合同,这也为后续的纠纷埋下了隐患。在收到限期拆除公告后,白女士感到非常震惊和失望。

她意识到,自己不仅失去了居住的地方,还可能面临经济损失。由于没有书面合同作为证据,白女士在维权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她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最初的努力并未取得成功。白女士的遭遇提醒我们,在进行房屋买卖等交易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签订书面合同,保留相关记录,以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白女士通过起诉不当得利拿回购房款
在最初的诉讼被驳回后,白女士并没有放弃。她意识到,虽然无法证明双方之间存在有效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但她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经过咨询律师,白女士决定以不当得利为由再次提起诉讼。她认为,顾女士及其子女在没有任何合法依据的情况下取得了她的100万元购房款,这构成了不当得利。

白女士向法院提供了详细的转账记录,证明了款项的支付事实。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仔细审查了白女士提供的证据,并听取了双方的意见。最终,法院认定顾女士及其子女在继承遗产范围内构成不当得利,应当返还白女士100万元。这一判决结果让白女士感到欣慰,她终于拿回了自己大部分的购房款。然而,这一过程也让她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白女士的案例告诉我们,即使在没有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其他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进行任何交易时,都应当尽可能地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法官提醒公众注意交易安全
针对白女士的案件,法官在接受采访时提醒公众,在进行房屋买卖等交易时,要特别注意交易安全。法官指出,房屋买卖属于重大交易行为,应当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书面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证据。

此外,法官还建议,在进行大额资金支付时,应当通过第三方监管账户或银行转账等方式进行,并保留好相关的转账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作为证明款项支付事实的重要证据。法官强调,一旦双方发生纠纷且无法协商一致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如果确实无法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自身利益又实际受损,可以通过主张得利人返还不当得利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官的提醒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进行任何交易时都要保持警惕,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争议性总结
白女士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有人认为白女士作为购房者,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导致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她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顾女士作为房屋出售方,明知房屋为违法建筑仍出售给白女士,存在明显的过错,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此外,该案件也引发了关于违法建筑买卖合同的效力和处理方式的争议。有人认为,违法建筑的买卖合同应当一律认定为无效,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共利益的保护。也有人认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一些情节较轻的违法建筑,可以给予一定的补救机会,以平衡各方利益。总的来说,白女士的案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它提醒我们在进行房屋买卖等交易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签订书面合同,保留相关记录,以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众的合法权益。此外,该案件也引发了关于法律如何更好地保护弱势一方权益的讨论。在房屋买卖等交易中,购房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如何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权益,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