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丁延庆六岁时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女儿却完美避开了他们的学霸基因,考试倒数第一,一做作业家里就鸡飞狗跳。“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
看完丁延庆教授的吐槽后,一位有着8年教学经验的教育学硕士也感慨:他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常年班级倒数,一个经常得满分班级前五。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生而优学,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用某种单一标准去衡量、塑造孩子,其实也是父母的短视和懒惰。看见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养分,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
01
曾有一篇感动无数人的爆文,叫《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作者凡小西是985硕士,丈夫是985博士。孩子上小学后,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永远倒数。这时,她才无奈地承认,儿子确实资质一般。放下焦虑后,她开始重新审视儿子,发现儿子有太多被她忽视的优点。她颈椎病犯了,头疼得厉害,儿子会让她去休息,不用监督也能独立完成作业。她昏沉沉睡着后,儿子会悄悄走到她身边,帮她掖好被子。儿子心地善良,进楼栋门的时候,看到身后有人,总会用小手撑着门,等着后面的人一起进来。同学中,不管谁遇到了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有位妈妈说过:孩子,我宁可你成绩欠佳,也不愿你人品太渣。培养一个品格端正的孩子,教他学会良善与担当,比考入名牌大学更重要。一个懂事善良的孩子,将来踏踏实实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又何愁没饭吃?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讲过山东潍坊的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他的父亲本想好好训斥他一顿。可父亲参加完儿子班级组织的联欢会后,却突然转变了态度。他发现孩子在班里很受欢迎,遇到问题同学们都愿意主动帮助他。而且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经常带零食到学校去感谢那些帮助过他的同学。
教育并不仅是一场求取好成绩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成人的竞赛。蔡元培先生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很多父母一心想把孩子送进名校,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孩子为教育目标。但成绩只是一时的,好人品才是孩子一生的名片。
02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龙平有三个孩子,老大成绩出色,如今已经成为知名律师。老二正在读高二,成绩名列前茅。他11岁的小女儿上五年级,跟哥哥姐姐不同的是,她的成绩一塌糊涂。二年级心算题,别的孩子5分钟能做对20道,她手脚并用也只能解出5道。有次龙平接到班主任电话:“你女儿这个成绩严重拖后腿,当年你儿子也是我教的,可这成绩却一天一地。”龙平一点也不愁,相反一脸自信地说:我觉得她未来会比哥哥姐姐更有出息,我很有信心。他发现女儿不仅性格开朗,还喜欢画画,连清华美院的老师都称赞:“你女儿很有天赋啊,小小年纪能画出层次和意境。”所以他着重培养女儿的艺术天赋,希望她未来能走艺术生的道路。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孩子就像植物,品种不同,花期不同,养护方式也不一样。对一个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看见、接纳、尊重他的不同,为他提供绽放的土壤。李玫瑾教授也曾在演讲中谈到,自己的女儿并非学霸。满分120分的数学,女儿只考了15分。换作别的父母,多半焦虑得睡不着觉。可在李玫瑾看来,只能说明孩子是普通人,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于是,她帮女儿想了不少办法:她带着女儿出去旅游,没准女儿对导游感兴趣;她鼓励女儿学音乐,发掘女儿的艺术特长…最后她发现了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让她上了一所艺术类院校,毕业成了一名音乐老师。美国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不是只有培养出能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成功。看见孩子的优点,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也是教育的胜利。
03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即使是调皮捣蛋、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也会有独有的闪光点。为人父母不仅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还要积极培养。因为孩子的小小优点,未来可能就会成为他独特的竞争力。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辽宁一个读初三的14岁男孩,一提起他的成绩父母就发愁。每次让写作业,他就睡觉。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像催眠药。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于是,父亲带着他来到闷热的厂里干活,想以此激励他努力读书。可没想到孩子在厂里干活得心应手,复杂的仪器一教就会,厂里的活样样精通。看着儿子熟练调试各种仪器,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妈妈突然就释怀了。“虽说读书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但孩子不是那块料,强求也没有办法。孩子有一技傍身,将来应该也不会差哪儿去。”
网友也说,在社会有一技傍身不愁没饭吃,现在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网友说得不无道理。这两年,双一流大学毕业生送外卖、送快递的消息比比皆是。我不是提倡读书无用,而是对那些真的不适合读书的孩子来说,有一技傍身或许是最好的出路。作家刘小念有个教师朋友李老师。李老师班上有一个男孩子,学习成绩很糟糕,几乎次次交白卷。但这孩子动手能力极强,而且喜欢研究汽车,对不同汽车的机能如数家珍。后来他去职校学了汽修,毕业后好几家汽修店都修不好的车子,落在他手里,轻松就把毛病给解决了。他工作很努力,每天除了睡觉,不是在修车,就是在琢磨车。他打算攒点钱,过两年自己开家汽修店当老板。想起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中的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对家长们说:“我们不能一味用考试成绩和排名去衡量一个学生,这很可能成为一个学生求学路上的负担。有个道理始终不会变:我们都是靠着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求得社会认同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天赋。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他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必把每个孩子都照着一个模子雕刻。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重复的。▽大家知道“瓦拉赫效应”吗?德国化学家奥托·瓦拉赫读书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被父母送去学油画,成绩也不尽如人意。机缘巧合下,瓦拉赫接触到了化学,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并且在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每个人智力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只要找到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惊人的成绩,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分数只能展现孩子的某一面,并不能代表TA的每一面。所以,学科成绩绝对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多看看孩子身上闪光的品质,尊重孩子个性特点,并欣赏认可孩子。将来TA可能不是人中翘楚,也可能不是社会精英。可如果TA能健康、幸福、顺遂的过一生,那也是圆满啊。
点个赞,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事实就是,现在的教育方式就不是鼓励和培养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整个大环境、绝大部分学校、老师和家长还是唯成绩论!哪位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每天快快乐乐学习?文中举例的很多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即使孩子普通,父母还可以为他兜底。
能发现并帮助孩子发展优点的家长,必然有一定眼界和物质基础
说是这么说的,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人很少。
我发现现在孩子读书比家长上班时间还长,还累
问题是学习好的才能搞起来科研。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啊,才有资格享受高等待遇,要不家长干嘛着急
绝大多数家庭,卷到油尽灯枯考个二本,毕业发现烟铁电根本轮不到份,于是考公、考研、考教资,周而复始,最后哪个也没成,于是便继续周而复始[点赞]
穷文富武,穷人能卷的也只有教育,卷艺术,卷运动更卷不起
事实是你根本没有能力判断哪些孩子是不能读书还是能读书。别他妈说有的小孩每天玩也能考满分,那他妈是百分之一的概率都不到的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驱动力!
有钱人有试错的机会,普通人只有一条路
我朋友说她外甥女上中学,又是晚自习,又是早读,每天披星戴月的。大人三班倒上班,都没她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