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突然腿抽筋,就是缺钙吗?错!或与4种疾病有关,多加注意

土生土长的甘肃张 2025-04-26 10:14:31

本文169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半夜突然小腿抽筋,疼得你跳起来,不一定是缺钙,可能是病来了。

很多人一抽筋,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缺钙了?”这句话听得太多,以至于很多人一边疼得满地打滚,一边就去买钙片。

但作为医生,我要告诉你:一到夜里就抽筋,不一定是钙的问题。

“缺钙”只是最浅层的原因,很多时候,真正的问题被忽视了。

你以为是小毛病,其实可能是大信号。如果你经常在睡梦中被抽筋痛醒,一定要警惕以下4种疾病。

第一种:周围神经病变,抽筋是信号,不是偶然。

糖尿病、慢性酒精中毒、维生素B1缺乏,都会导致周围神经受损。

神经传导异常,会让肌肉在夜间出现不自主收缩,也就是抽筋。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抽筋往往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千万别当普通小问题。

第二种:静脉疾病,抽筋是血管在“求救”。

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异常,也会引发夜间抽筋。

当血液淤积在小腿,局部组织缺氧,就容易诱发肌肉痉挛。这类人白天小腿沉重、晚上抽筋,长期不处理,可能发展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第三种:电解质紊乱,不止“缺钙”,钾镁低了也危险。

夜间抽筋常被误解为“缺钙”,但实际上,钾、镁、钠的波动才是罪魁祸首。

根据《中国临床医学杂志》报道,电解质紊乱是住院患者抽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服用利尿剂、慢性肾病患者、电解质流失严重,更容易在夜间出现持续性抽筋。

第四种:甲状腺功能异常,激素紊乱引发神经肌肉兴奋。

甲减或甲亢患者,激素水平失衡,会影响神经肌肉的稳定性。

尤其是甲减,容易合并低钠血症、低钙血症,更容易在夜间出现肌肉抽搐。

如果你除了抽筋,还常常怕冷、乏力、便秘、掉发,就要高度怀疑甲状腺问题。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抽筋不是小事,至少4种潜在病因必须排查。

如果你频繁抽筋,不要自以为“缺钙”,随便吃补钙药是没用的,甚至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

真正科学的做法是:查血、查电解质、查甲状腺、查血糖。

那到底什么情况下才是“缺钙导致的抽筋”?

一般来说,孕妇、老年人、青少年生长期、长期素食人群更容易因缺钙抽筋。

但即使是缺钙,也不能光靠抽筋来判断,还得结合骨密度检测、血钙浓度判断。

更重要的是,钙的吸收离不开维生素D,没有它,吃再多钙也是白搭。

你可能不知道,光靠饮食补钙很难达标。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我国人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00毫克左右,远低于推荐的800~1000毫克。

而维生素D缺乏,更是普遍问题。

大部分人晒太阳少、运动少,导致钙吸收率偏低,骨质疏松、抽筋、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

所以,如果你确实缺钙,医生会建议你同时补充钙剂+维生素D。

但记住:没有检查确认,不建议盲目补钙。特别是患有肾结石、高钙血症的人,补钙反而会加重病情。

抽筋只是表象,背后的病才是关键。

除了疾病因素,生活习惯也能诱发夜间抽筋。睡觉时腿部受寒;白天剧烈运动后未拉伸;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睡前喝酒、抽烟;

这些都会影响肌肉兴奋性,诱发夜间抽筋。

特别是中老年人,腿部血流本就差,这些因素更容易引发痉挛。

怎么缓解抽筋?别乱揉,试试这几招:立刻伸展抽筋的肌肉,比如小腿抽筋时,拉伸脚尖朝上;热敷或热水泡脚,改善局部循环;白天适量补钠、钾、镁,适当吃香蕉、豆类、坚果;睡前做腿部拉伸运动,减少夜间痉挛发生。

抽筋不是“缺点什么”,而是身体在提醒你“出问题了”。

频繁抽筋超过一周,别拖,去医院查清楚。

特别是伴随麻木、无力、乏力、肿胀等症状时,更要警惕神经、代谢、血管系统疾病。

别再让抽筋“疼醒你”,也别再以为一片钙片能解决一切。

资料来源: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R].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②. 刘建民. 电解质紊乱所致抽筋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21,(2):115-117.③. 李志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5):311-315.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1212-00958④.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中国居民钙、维生素D摄入状况分析[J]. 中国营养学报, 2023,45(4):321-326.

2 阅读: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