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卖花声”,中华民族特有的花文化,满满的唯美市井文化

快乐鉴骚词 2025-04-20 06:04:37



中国的“卖花”传统,最早要追溯到唐代。而到了宋代,由于商业和市井文化的繁荣,“卖花”文化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宋代商业发达,得益于巨大的购买力。“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在明媚的春光下,你可以想象那盛开的花朵和装满鲜花的马车,喧嚣而热闹。

卖花声

而“卖花”过程中的吆喝,也就是诗词中的“卖花声”,也成了一种文化象征,频繁的出现在诗词中,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繁荣的“卖花”文化。而诗词中的“卖花声”,更是一种符号,象征了人生的美好,夫妻生活的美好,闺房的美好,乃至人生的美好。

1. 春梦醒来能记否,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

这首宋代诗人吕夏卿的《春阴》,我个人愿意把它归结为一种“闺房诗”,而不是“闺怨诗”。因为这首诗虽然“婉约”,但不像常规的“闺怨诗”,是写“思妇”的。它比较像易安居士早期的作品,诸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写的是“闺房”女孩的那种娴静、优雅的生活:

海棠阴浅日黄昏,画阁轻寒绣被温。

春梦醒来能记否,卖花声过忽开门。

春梦醒来能记否,卖花声过忽开门

“海棠阴浅日黄昏,画阁轻寒绣被温”,海棠树的阴影不深,天色已近黄昏。在华丽的楼阁中,虽然有轻微的寒意,但绣花的被子尚有余温。

短短一句诗,这里充满了美好:“海棠”、“画阁”和“绣被温”,一点都没有“闺怨诗”的那种凄凉的暗示。

“春梦醒来能记否,卖花声过忽开门”,春天的梦醒来后,还能记得梦中的情景吗?听到卖花人的叫卖声,她急忙打开门,想要买花留住春光。

“春梦”,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梦境。不管它是指在春暖花开时节做的美梦,还是那种两性之梦,都是美好的。

一句,“春梦醒来能记否,卖花声过忽开门”,可以想象,当一个女孩刚刚从梦中醒来,却听到了“卖花声”,就像一个惊喜刚刚过去,另一个惊喜就迎面而来。一个“忽”,表现了女孩迫不及待的心情。

其实,对于女孩来说,“春梦”是否记得无关紧要,只要心情是好的。然后,又来了“卖花声”,这简直是再来一次“春梦”的旅行,这个春天,不要太美啦!

2. 行过柘塘萧寺宿,隔墙犹听卖花声,郭祥正

毫无疑问,“卖花声”代表了市井的繁荣,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不可能有“卖花声”的。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卖花声”不仅是代表了市井商业的繁荣,更是代表了人们的富足。想想看,如果绝大数人都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是不可能有“卖花”的大市场机遇的。我们来看这首宋代诗人郭祥正的《香社院》:

重阴消散日车明,社鼓村歌乐太平。

行过柘塘萧寺宿,隔墙犹听卖花声。

行过柘塘萧寺宿,隔墙犹听卖花声

“重阴消散日车明,社鼓村歌乐太平”,“重阴”,浓重的阴云。“日车”,代指太阳(古代神话中太阳由羲和驾车而行)。

今天,天气由阴转晴,浓重的阴云散去了,阳光普照,到处是一片光明。村里社日的鼓声歌声响成一片,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

“行过柘塘萧寺宿,隔墙犹听卖花声”,诗人行旅至柘塘,夜宿寺院,却闻墙外一声声的卖花声,显得格外热闹。

毫无疑问,花儿的买卖,象征了人们的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一句,“行过柘塘萧寺宿,隔墙犹听卖花声”,萧寺的静与卖花声的动结合,象征诗人既向往超脱,又不失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3. 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张枢

“卖花”,在中国文学史上,又有一个特殊的意象,那就是代表了人们对春天的留恋,希望能够永久留住春天,留住春光。当然了,在这种意象的诗词里,人们不免充满了“伤春”的情感。比如,这首宋代词人张枢的《瑞鹤仙》: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

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

吟边眼底。披嫩绿、移红换紫。

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桥流水。

还是。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

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

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

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

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我慵懒睡起,卷帘见燕子归来,似在“商量春事”。

“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春光短暂,芳菲(花香草茂)逐渐消减。这些,都体现在小贩叫卖残花声中。、

“吟边眼底。披嫩绿、移红换紫”,“吟边眼底”指所见所感之景。“披嫩绿”写新叶渐茂,“移红换紫”则言百花凋零、花色变换,春色已从盛转衰。

一句,“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人们“卖花”,是希望留住美好。但随着鲜红被摘下来,它的生命也就所剩无多了。而它所象征了春光,也很快远去了。所以,“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确实如此啊!

4. 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王嵎

这首宋代词人王嵎的《夜行船》,更是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唯美画面。不管你是和朋友一起,在享受人生的美好;还是你孤独一人漂泊在外,品尝人生的苦涩;一声声的“卖花声”,就能将你和过去的欢乐串联起来:

曲水溅裙三月二。马如龙、钿车如水。

风扬游丝,日烘晴昼,人共海棠俱醉。

客里光阴难可意。扫芳尘、旧游谁记。

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

风扬游丝,日烘晴昼,人共海棠俱醉

“曲水溅裙三月二。马如龙、钿车如水”,“三月二”是上巳节前一日,人们常在这一天到水边祓禊,女子们在水边嬉戏,裙裾被水花溅湿。这句,让人想起大词人李煜的“车如流水马如龙”。

“风扬游丝,日烘晴昼,人共海棠俱醉”,春日空中飘荡的柳丝,微风轻拂,更添柔美;阳光和煦,温暖明媚;眼前的海棠的娇艳欲滴,像是醉了一般,而身边的人儿因美景而心醉神迷,一同沉醉于春光之中。

“客里光阴难可意。扫芳尘、旧游谁记”,客居他乡的时光并不如意,词人打扫着落红与灰尘,昔日的欢愉无人再提,唯有词人独自感怀。

“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词人从短暂的梦境中回到现实,梦境或许是对旧游的重温,醒来独自面对小窗,更觉孤寂。春光在外面一声声的“卖花声”里,而不在我这个孤独的游子这里。

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

这首词,上阕中,一句,“人共海棠俱醉”,是一首人与花儿的自然和谐,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天合一”的特点;而下阕中,一句,“春在卖花声里”,人本来已经游离于自然之外,但一个“卖花声”,又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这个春天,词人纵然不能亲身享受,但能通过“卖花声”感受春天的美好,也是一种“缺憾美”!

5.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王炎午

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文化”?这首宋末词人王炎午的《沁园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春文化”的代表意象。是“杏红柳绿”,是“马嘶湖曲”,是“暖日晴烟”,是“人唱窗纱”,是“王孙宝车”,更是一声声的“卖花声”:

又是年时,杏红欲吐,柳绿初芽。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

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

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

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

拚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又是年时,杏红欲吐,柳绿初芽”,又到一年春天,杏花含苞待放,柳树新芽初绽。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无奈的是,寻春遥远,远在曲曲折折的春湖和马嘶声。是那远处的纱窗里的美女歌舞,更是那远处的“卖花声”飘过。

“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暖日晴烟”是视觉的温暖朦胧;“轻衣罗扇”是触觉的轻盈舒适;“王孙七宝车”则点出贵族游春的奢华场景。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卖花声”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春文化”意象。人们通过东风感受春天的来临,而通过“卖花声”感受春天的美好!

词人最后写道,“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世事冷漠无常,但天公(自然)却有意让东风年年吹拂,春花岁岁绽放。词人没有写出来的是,如果能够听到一声声的“卖花声”,就能感受到这世间的美好!

6. 才听朝马动,一巷卖花声,刘辰翁

这首宋末元初大词人刘辰翁的《临江仙 其八 晓晴》,是一首中华传统“春文化”的微型电影。读者随着主人公的视角,从远镜头开始,切换成近镜头,然后是感觉、触觉,随后是远镜头、近镜头,最后是听觉。是对“春”的全方位解析:

海日轻红通似脸,小窗明丽新晴。

满怀著甚是真情。

不知春睡美,为爱晓寒轻。

说似吴山楼万叠,雪销未尽宫城。

湖边柳色渐啼莺。

才听朝马动,一巷卖花声。

才听朝马动,一巷卖花声

“海日轻红通似脸,小窗明丽新晴”,海天相接处,朝阳泛着淡淡的红色,如同少女的脸颊般娇嫩。雨后初晴,阳光透过小窗洒入,显得格外明亮清新。

这里都是视觉,先是远镜头,后是近镜头。

“满怀著甚是真情。不知春睡美,为爱晓寒轻”,词人被这晨景触动,心中充满愉悦。不是不知道春睡是多么美好,春日清晨的微寒令人感到清爽宜人,故而不愿贪睡。

这里是感觉。

“说似吴山楼万叠,雪销未尽宫城。湖边柳色渐啼莺”,远望吴山(杭州城隍山)的楼阁层叠,如画卷展开;残雪未消,点缀着宫城,更显春寒料峭。但湖边柳树新绿渐浓,黄莺在枝头啼鸣,已经是春意盎然了。

又是视觉,还是先远镜头,后近镜头。

“才听朝马动,一巷卖花声”,清晨官员上朝的马蹄声,象征都市生活的开始;另一面是市井烟火,卖花人的吆喝声透过小巷传来。

这是听觉。

一句,“一巷卖花声”,是宋代市井“春文化”的浓墨重彩的总结。

7. 卖花声过小桥东,佚名

这首元代佚名词人的小令《一剪梅》,只有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唯美”。在通篇的“唯美”句子中,一句,“卖花声过小桥东”,在“唯美”程度上,一点都不逊色其他的句子,因为人们虽然只是听到了“卖花声”,但想象中的“小桥东”,一定有一个担子,担子上充满了万紫千红的鲜花,真是“唯美”极了:

春色撩人似酒浓。

花影重重。日影重重。

卖花声过小桥东。

帘捲春风。人在春风。

卖花声过小桥东

“春色撩人似酒浓。花影重重。日影重重”,起句将视觉的"春色"转化为味觉的"酒浓",用酒醉的浓烈比喻春色的迷人。繁花投下斑驳影子,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光斑。光影交织中,现实与梦幻的界限开始模糊。

“卖花声过小桥东。帘捲春风。人在春风”,卖花人的吆喝声从小桥东面传来。珠帘被春风轻轻掀起,闺房内的人儿,顿时就沐浴在春风中。

你就说说,哪一句不“唯美”?一句,“卖花声过小桥东”,是中华传统的“花文化”,来给中华传统的“春文化”锦上添花!

8. 应是朝来春色好,街头时有卖花声,谢缙

谢缙是明代大画家,但这位大画家对“春”的观察,是从这一声声的“卖花声”开始的。这首《春思二首·其一》特别有意思,全诗没有对春天的任何描写,却早早得出了结论,让读者对这个春天充满了好奇:

依依残梦带馀醒,欹枕思量起未成。

应是朝来春色好,街头时有卖花声。

应是朝来春色好,街头时有卖花声

“依依残梦带馀醒,欹枕思量起未成”,诗人一早从睡梦中醒来,还是半睡半醒的状态,他歪在枕头上,寻思着该起床了,但身体却很诚实,并未起来。

这是一种典型的“春睡”早起的状态,“春睡”很不容易清醒过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这种状态。就是半睡半醒,起步了床,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

“应是朝来春色好,街头时有卖花声”,这个时候,街头时不时传来了一阵阵的“卖花声”,诗人一下子清醒过来。哎哟,大街上这么热闹啊,应该是今天早上春光明媚,春色怡人吧!

孟浩然是“处处闻啼鸟”,猛地醒过来,想起了“夜来风雨声”。哎哟,不好,“花落知多少”,昨晚这么大的风雨,百花应该是零落了不少了吧!

但谢缙听到的是“卖花声”,那一定是百花争艳,生意人才能及时采到鲜花,来到市井“卖花”。所以,诗人可以不费脑力的得出结论,“应是朝来春色好”。

9. 满街听得卖花声。我已伤心听不得,况是黄莺,万树

这首清代词人万树的《浪淘沙·落花》,就反应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由“卖花声”引申出来那种特有的“惜春”和“伤春”文化。人们希望留住春天,当“夜来风雨葬倾城”的时候,那“满街听得卖花声”,只会让人更加伤痛:

春色过清明,花事飘零。

夜来风雨葬倾城。

枕上泪流还似雨,忒煞多情。

晓起卷帘旌。撩乱红英。

满街听得卖花声。

我已伤心听不得,况是黄莺。

满街听得卖花声。我已伤心听不得,况是黄莺

“春色过清明,花事飘零。夜来风雨葬倾城”,春天在经过了清明时节以后,百花就开始飘落凋零。更可怕的是,昨天夜里,满城的风雨,像是给百花的葬礼一样。

“晓起卷帘旌。撩乱红英”,早上起来后,卷起了窗帘,映入眼帘的是风雨过后,残花狼藉场景。

“满街听得卖花声。我已伤心听不得,况是黄莺”,这时候,满大街,入耳的都是一声声的“卖花声”,在我听来,这是百花葬礼的悼词。我已经很伤心了,根本听不了这一声声的“卖花声”。但更加欢快的莺啼,这个时候又在耳边响起,就更让我悲痛欲绝了。

一句,“满街听得卖花声。我已伤心听不得,况是黄莺”,让人想起了大诗人陶渊明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词人在“伤春”,当然听不得他人欢快的声音。

10. 卖花声送妆台畔,开篮处、艳紫浓殷,董元恺

这首清代词人董元恺的《一丛花·咏玫瑰花》,则细节的描写了一次“卖花”和“买花”,以及用户对鲜花的使用过程。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用户对鲜花的使用,跟一般“买花”用户对鲜花的使用不同:

玉人晓起惜春残。花事正阑珊。

卖花声送妆台畔,开篮处、艳紫浓殷。

万朵氤氲,一枝芬郁,和露撚来看。

檀郎昨向鬓边安。镇日对红颜。

从今揉得花魂碎,细匀入、湘摺罗纨。

别样风流,馀香旖旎,犹拟傍云鬟。

卖花声送妆台畔,开篮处、艳紫浓殷

“玉人晓起惜春残。花事正阑珊”,女孩早上起来,就开始“惜春”,因为春残了。而且,百花的开放也开始进入了尾声。

“卖花声送妆台畔,开篮处、艳紫浓殷”,市井中,一声声的“卖花声”被春风送入了闺阁的妆台。女孩忙不迭的吩咐下人买来鲜花,打开花篮,顿时一片姹紫嫣红。

这就是“卖花买花”的整个过程,先是听到“卖花声”,然后就毫不犹豫的买来鲜花。

“万朵氤氲,一枝芬郁,和露撚来看”,成千上万朵弥漫着香气,而其中的一枝散发着浓郁的芬芳,带着露水摘下来仔细观赏。

这是普通人对于鲜花的消费,就是观赏和欣赏。

“从今揉得花魂碎,细匀入、湘摺罗纨。别样风流,馀香旖旎,犹拟傍云鬟”,从现在起,把玫瑰花的花瓣揉碎,仔细地均匀地洒在折扇和丝质衣服上。花瓣别有一番风流韵味,残留的香气柔和而美好,就好像是在女子的发髻旁一样。

这是主人公对鲜花的使用,是将鲜花揉碎,将香水洒在折扇和衣服上,从而一段时间能够享受鲜花的香味。

总之,“卖花声”这整个故事的引子,非常重要。

0 阅读:8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