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朋友圈和微博被DeepSeek刷屏,大伙儿纷纷感叹,这家公司真的走在技术前沿。
元宵节那天,雷军在直播活动中也忍不住夸了一番DeepSeek。
然而奇怪的是,雷军家的小米,直到现在都没有接入这个大火的DeepSeek-R1模型。
华为、荣耀、OPPO、vivo等国内大厂都已经宣告接入了,而小米却显得格外冷静。
不少用户也开始好奇,小米这是在憋什么大招呢?
其实要说小米不重视AI,那真的是冤枉它了。
2016年,小米就组建了自己的AI团队,至今投入了不少资源。
2024年发布的澎湃OS2系统,就已经把AI功能融合到操作系统的各个层面。
比如AI写作、AI翻译、AI字幕等功能,不仅在工作上能帮到大家,下班回家看个外语视频,AI字幕和实时翻译也能让你看懂剧情不用愁。
甚至是拍个照,AI还能给照片增加景深效果,让图片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小米的语音助手“小爱同学”,在这波AI升级风潮下,也变成了“超级小爱”。
识别语音指令的能力显著提升,甚至能理解一些上下文的简单逻辑。
你只需要一句话,它就可以帮你关灯、查文件、拉开窗帘,仿佛家里多了个聪明的小管家。
对于很多老用户来说,这些功能其实已经够用了。
小米并不是一味地跟着潮流走,而是有着自己的AI布局和思考。
比如在机器人领域,小米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CyberOne这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据说这个机器人不仅能在三维空间里自由活动,还能识别人类的表情和手势。
尽管量产还有难度,但这显示了小米在AI和机器人领域的前瞻布局。
再说,小米的“人车家”智能生态,已经包含了手机、平板、家电等多种产品,通过自研的AI技术,使这些设备更好地互联互通。
未接入DeepSeek-R1,并不意味着小米放弃了大语言模型的探索。
实际上,小米的大模型团队在多个国际会议上都发表了论文,证明了其在AI领域的技术积累。
例如,小米的AI技术在真实使用过程中表现也相当不错,即使与DeepSeek-R1相比,也并不会有明显的落后感。
或许这就是小米自信的原因。
当然,小米也没有停止在AI领域的投资。
2024年底,小米就打出过两张重磅牌:招揽顶级AI天才罗福莉,和投入巨资构建GPU万卡集群。
罗福莉有着极高的技术背景,她参与了多语言预训练模型的开发,这与小米的“性价比”研发策略完美契合。
至于万卡集群,则是为了增加算力,将算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未来可能需要的大规模AI训练任务。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免费接入DeepSeek-R1,固然很诱人,但小米从长远来看,显然更注重自研能力的培养。
与其依赖外部技术,不如自己掌控核心技术,这是雷军坚持的一条铁律。
或许小米会借鉴DeepSeek的低成本优质AI大模型的成功经验,但不会简单复制,毕竟自研才能在未来的技术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个AI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小米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它拒绝盲目跟风,而是坚持自研,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前景的技术上。
这既是一种技术自信,也是一种责任担当。
也许在短时间内,选择不接入DeepSeek-R1看起来有些特立独行,但从长远来看,这反而可能是小米赢得未来的关键。
正如雷军所言,AI将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到那时,或许我们会明白小米今天的选择,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