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的大连港,码头边人声鼎沸,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身穿普通夹克的徐增平站在人群之中,目光里满是复杂和激动。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花了1亿买了一艘航母,送给祖国。
可当这艘航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中国,可徐增平却在不久之后宣布破产了。
那么,为祖国倾家荡产的徐增平,如今怎么样了?

徐增平1952年出生在山东青岛,父辈们都是朴素的码头工人,从小他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9年,他还未成年,便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士兵。
十四年的军旅生涯,徐增平从未想过,日后有一天,他的人生会与中国海军的命运紧密相连。

退伍那年,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起,脱下军装的徐增平,和无数同龄人一样选择南下闯荡。
他先在工厂做小生意,从倒卖家电起步,勤勤恳恳,积攒下第一桶金。
八十年代末,他来到香港,凭着军人般的坚韧和细致,逐渐在地产、金融、科技等行业扎下根基。

短短十几年,他一手创办的创律集团已然成为业界知名企业。
身家丰厚、事业如日中天,徐增平的名字很快出现在港岛商界名流名单上。
九十年代中期,徐增平开始频繁关注国内新闻,彼时,中国经济蒸蒸日上,但海军实力薄弱,仍被外国媒体反复提及。

每当他在电视里看到西方国家的航空母舰列队航行,心头总有挥之不去的失落。
1996年春,偶然间一则消息闯入了他的视野——乌克兰要出售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
徐增平当即决定:要把瓦良格号航母买下来,送给祖国。

1997年的夏天,徐增平手中攥着一叠资料和护照,踏上了前往乌克兰基辅的航班。
乌克兰彼时政局动荡,经济凋零,所以才要把瓦良格号卖出去,可当他们得知有人买的时候,一下就变得高高在上起来了。
谈判的过程,比徐增平设想中还要复杂百倍。

乌克兰方面深谙航母的分量,不仅层层设限,只肯卖给“个人买家”,还需要严格审查买家的资金、身份和用途。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担心中国获得航母技术会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明里暗里施压。

幸好徐增平早有准备,他在澳门注册了一家“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宣称要将航母改建成海上娱乐城堡,以此消解乌克兰和国际社会的疑虑。
为了打动对方,他带着公司证明和200万美元保证金,反复奔波于基辅和尼古拉耶夫之间。

语言不通,习俗迥异,谈判桌上的每个细节都需要他亲自斡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场轰动的“白酒外交”。
黑海造船厂的代表素来豪爽,把敬酒视为试探对方诚意的“仪式”。
徐增平硬着头皮,十分钟内连干六斤白酒,桌上乌克兰官员们被他的“拼命三郎”气势震住,竟然破天荒主动搭话,气氛也随之缓和。

酒桌之外,关于技术图纸、配套设备等问题的博弈更为艰难。
起初乌方只同意出售舰体,徐增平反复周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用多轮讨价还价换来了包含全套图纸的协议。
这场“买卖”本以为已经尘埃落定,乌克兰政府却临时变卦,宣布瓦良格号将公开拍卖,并要求三天内所有材料全部备齐。

此时许多潜在买家还在观望或材料不全,徐增平凭着此前的周密准备,成了唯一合法竞标人。
最终,他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航母和全部图纸,成为那个历史性时刻的“唯一赢家”。

拿到图纸的那一刻,他马不停蹄,将装满八辆卡车的技术资料运往机场,第一时间空运回国。
看着图纸被飞机带离基辅,徐增平终于松了口气,但心里却明白,当航母启程前往中国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瓦良格号航母的零部件早已被乌克兰拆卸得七零八落,要将它安全拖回中国,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更是一场和时间、地理与国际政治的拉锯赛。
徐增平雇佣了专业的荷兰拖船公司,制定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漫长航线——从黑海出发,穿越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下绕过非洲好望角,经新加坡、马六甲,最后到达大连港。

计划听起来顺理成章,实际操作却每一步都万分艰难。
1999年7月,浩浩荡荡的拖带队伍缓缓离港,瓦良格号启程了,但刚出黑海不久,意外便接踵而至。
当航母途经土耳其海域,准备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土耳其方面突然亮出了“红灯”。

他们以瓦良格号体积巨大,存在堵塞水道风险为由,强行禁止其通行。
实际上,这番说辞只是表象,真正的阻力来自于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的博弈——谁都不愿看到中国获得现代化航母,打破既有的海上力量格局。
航母就这样在黑海外锚地被困,拖船停靠、港口费用、各种“管理费”每日如流水般消耗,压力一日重过一日。

徐增平不惜重金多次派代表试探土耳其政府口风,结果却屡屡碰壁。
对方开出10亿美元保证金、拖船数量加倍、签署多项安全协议等一连串苛刻条件,明摆着是不让他把航母运回中国。
身处困境的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四处奔走,寻求中国外交的支持。

漫长的等待和焦虑,消磨着他的耐心和资金,时间一天天过去,瓦良格号被困黑海将近两年。
期间,不仅要面对经济损失,还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次大风暴差点将拖船掀翻,险些让这场航母归国梦化为泡影。
更让人焦灼的是,媒体和外界的质疑声浪开始增大,许多人对这笔交易是否值得产生动摇。

徐增平却没有动摇半分,他顶着巨大债务压力,咬牙坚持下来。
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多方斡旋下,土耳其终于松口,同意瓦良格号通过。
但他们依然附加了诸多严苛条件——海峡通行全程护航、拖船数量增至11艘、全程消防船陪同,航行计划环环受控。

2001年11月,瓦良格号在浩浩荡荡的拖带编队簇拥下,终于驶离黑海。
途中再次遭遇风暴、设备故障等诸多突发情况,徐增平和团队只能一边协调一边补救。
历经近三年波折,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终于抵达中国大连港。

瓦良格号终于安全抵达大连港的那一天,徐增平在港口人群的喧哗和礼炮声中,静静地站在一旁。
他没有对媒体发表豪言壮语,也没有接受外界的鲜花和掌声。

那一刻,所有人看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辉煌起点,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把航母送回祖国的人。
从谈判,收购航母,把航母运回国,以及期间在海上停留的各种费用,徐增平为了买这艘航母,花费了1亿左右,几乎散尽家财。
他注册的“旅游娱乐公司”在抵达次日便宣布吊销营业执照,公司名下的债务如山,宣告破产。

事实上,徐增平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他深知自己所背负的风险有多大,为此才选择以空壳公司承接全部买卖和财务风险。
破产的现实确实让他一度陷入巨大的债务和经济压力中,三年多时间里,徐增平不得不靠变卖资产、四处筹款度日。

但命运并没有亏待他,经历短暂的低谷后,他凭借多年的商界经验和广泛的人脉,慢慢走出了泥潭。
徐增平低调而坚韧地重拾事业,重新踏足房地产、金融、科技等行业,逐步还清了债务,东山再起。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他大手笔捐赠2亿元人民币,支持青年科技创新。
他始终未曾放弃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2013年,徐增平受邀登上改装后的辽宁舰参观。
当看到那艘曾经满身锈迹、命悬一线的空壳子,如今变成现代化的航母,他眼里含着泪光,久久不语。

海军特意为他定制了一艘辽宁舰模型,赠予他以示纪念。
他把这个模型摆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逢人便自豪地介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2022年,辽宁舰服役十周年纪念,徐增平作为嘉宾发表感言,谈及当年买航母的艰难和对未来中国海军的自信。
如今的他,早已从“破产商人”变成广东省国防科技产业促进会荣誉主席,继续默默为国家的科技与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岁月流转,徐增平的名字,或许早已淡出大众视线,但属于他的传奇故事,已经永远刻在了中国海军发展史上。
岁月安好,得有人负重前行,致敬徐总!祖国不会忘记您,人民永远记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