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了不算,叫美国总统的话。
在对中国的高关税问题上,美国的反复无常让全球所有人都已经麻木。
不说别的,就在近期,也就是四月二十二号,美国在对中国的关税问题上,释放出了一个试图降温的信号。
怎么降温呢?
简单的说,美国认为只要中国和美国之间达成协议,那么一定会大幅度的降低关税,当然这个关税不可能降为零。
为了这句话发声,不仅有美国财长,还有美国总统。
所有的一切看起来,美国准备好了谈判。

最关键的是,这句话看起来,既有底线不可能降为零,又有高度只要达成协议。
但问题的关键是达成协议,达成什么样的协议,才可以将美国随时随地可以加高的关税,降低呢?
所以美国这番话虽然冠冕堂皇,但没有触及到谈判的核心——放低姿态,谈判要做到平等,互相尊重的态度。
那么中国对于美国的这些话,也做出了回应,而且是毫不客气的回应:“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进入到二十三号,美国又放出风,先是美国财长站出来说,中美谈判,就得降低双方的关税。
简单的说,中国让步,美国让步,双方就可以坐下来谈。
同时美国媒体也在宣传,比如《华尔街日报》就曝出,美国总统考虑将关税削减超一半,达到50%或者65%之间。

其实关税超过50%,再往上加仅仅是数字游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毕竟大部分商品不可能有一半的利润率,所以50%以上的关税,与145%的关税没多大区别,都是一种拒绝商品进入的态度。
所以这就是一个文字游戏,做给外界看的。
当然了,有这种想法也算是难能可贵,算是有服软的迹象了。
结果这事还没发酵起来,美国白宫发言人就说话了,关于减低中国关税的问题,中国必须先行动。
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先降低关税,然后美国才会有所动作。
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文章之前就说了,说了不算,是美国的一个属性。

中国真降了,也不见得美国会降,保不齐还会提上更多的要求。
当然这仅仅是揣测,是依据美国这段时间所作所为的揣测,是不是就不知道了,毕竟没有发生吗?
在二十三号还有其他的事情发生,这里就不做说明了。
所以从二十二号,到二十三号,美国表现出先是服软,想要谈谈,接着提出要求双方都要让步,跟着要求中国先让步的一个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服软中带着强硬,说明美国还没走到绝境,还能撑一撑,而且还想给外界一种印象,美国已然很强硬。
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二十五号如约来临,美国总统坐上空军一号,去往罗马参加方济各的葬礼。
在飞机上美国总统再次发表言论,大概意思是,美国不会降低对中国的关税,除非中国给美国做出实质性的让步。

什么让步,被称作实质性的呢?
美国总统也给出了例子,比如将中国市场对美国开放。
从降低关税,变成了中国市场对美国开放。
显然美国也没有把降低关税作为一种实质性的让步来看待,也知道关税是一种随时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项目。
再有就是能看出美国的态度在逐步的强硬。
问题来了,美国为什么转脸如此之快呢?要求为何会一步步的提高呢?
是在施压吗?
不!是美国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目的,恼羞成怒了。
美国作为这场关税战的发起者,用关税不断的挑衅中国,挑衅全世界,用关税施压,想要得到之前想而得不到的东西。

结果中国看穿了美国的意图,当关税达到一个点之后,就宣布不予理睬,除非美国能放低姿态,有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那么坐下来好好谈也未必不可。
而且中国表达出这一态度之后,就始终如一,没有什么变化。
看看美国,不断地用关税挑衅,居然给柬埔寨的关税达到了3500%这样离谱的关税出现。
甚至在关税问题上唱成独角戏的时候,还释放出中美之间正在进行关税问题的谈判这样的话,而中国毫不客气的将这些言论予以拆穿。
所以恼羞成怒的成分显然是有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关税问题上服软了?
最关键的有两点。
其一、美国国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5年美国首个季度GDP增速减缓,当然这是预测,而且预测的结果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比如亚特兰大联储GDPNow模型,三月十八号GDP的预测为—1.8%,看起来已经很不乐观了,到了四月二十四号居然下调到了—2.5%。
当然也有正的,比如同花顺财经、和讯财经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仅仅是预测。
那么美国路透社调查显示,美国的2025年GDP增速从原来预期的2.2%下调到了1.4%。
这其实已经充分说明,美国官方对于2025年GDP的预期不是很看好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时至今日,美国一月到二月的消费支出数据已经出来了,俩个字——疲软。

在一月份的时候甚至下降了0.6%个百分点。
要知道美国的消费支出占据了美国GDP的比重很大的,超过了65%。
所以从美国的消费支出也能看出美国的GDP,在放缓。
其实美国国内的压力多了去了。
比如十二个州联名要起诉美国政府滥用关税。
其二,国际上的孤立
欧盟已经明确反对美国要求限制对中国的贸易施压,二十七个成员国有着共同的认识。
这其实都是有事实依据的,欧盟的统计局就做过调查,在2024年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七千八百五十八亿美元。

而且中国的市场巨大,并稳步提升中,那么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对于欧洲想要复苏经济,显然是极为有吸引力的。
其实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美国对欧盟也不手软,加关税,这等于美国关闭了欧盟的市场,那么欧盟找一个市场替换美国市场,也就成了一个必选的答案。
还有日本,虽然日本承诺给美国投资一万亿日元想要换取豁免,但美国依然执拗的给日本的汽车加征关税。
日本的态度转变强硬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美国的路越走越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