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00后女孩把自己心里愤怒都泼在父母身上,原因很简单——她父亲,毕业于中专,凭借一個“分配工作”幸运,竟然要求她考上浙大。为什么?你告诉我,身处不一样阶段,怎么能拿着自己那個“天高地厚”年代准则去要求别人?

女孩痛苦在于:她父亲,从小就没有经历过现在博弈压强。他那個年代,考不上大学,进個中专毕业直接有工作安排,工资也不错。你要说现在年轻人能有这样机遇,恐怕得笑掉大牙——这不止是阶段错,还是对個人经历漠视。
你没听错,父亲要求根本不符合她现实。她一边奋勉面对日渐严峻高考博弈,一边被父亲逼着去考研、考公、还得准备教资,家里天天都是“你非得考浙大”高压。还记得她那番话吗?“凭什么啊?我爸毕业就有分配工作,今天我,压强山大,他还不晓得这意味着什么。” 真,很难想象在那种阶段背景下,父母怎么会理解到这种巨大落差。
咱们这一代父母,生活得比咱们轻松,享受“阶段红利”也让他们从未体验过真正艰难。他们习惯“任凭如何都能混個饭吃”阶段——从一個中专毕业,顶多是工作平稳,基本上无须为将来担忧。而如今,00后大学生得在日益艰难就业市场中搏斗,压强不是一两倍增长,而是翻几倍。
“我妈说,‘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学习这么轻松,怎么不能考上個好大学呢?’”女孩声音中充盈无奈。这种话,听上去似乎是关心,实际上却把她逼得喘不过气来。听着父母提到“咱们那個年代”艰苦,那些抒情式说辞,仿似在告诉她,所有困难都只是“情绪”上不适,而并非生存上沉重。可现实就是,今天大学生,活得并不比以前“工人阶级”轻松。加班、就业压强、房价、车贷、乃至将来不确定性,都是他们肩上非得扛着重担。

再看看父母那种过于乐观预期,真是让人想笑。你觉得浙大容易进?你觉得当年高考有今天这么难吗?你想过孩子在无数個通宵复习、无数個背诵单词之后,会不会有些许崩溃、迷茫吗?很显然,这些看似“平淡”要求,反而成孩子生活中无法承受重负。
举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小李,去年准备考研时候,家里天天把他当成“家庭教科书”样子,根本不理解那种压强。当时他母亲每天在厨房喊:“别睡太晚,早点起来复习。”他都快崩溃,晚上在房间里偷偷抽泣。父母要求永远那么高,但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個阶段,哪怕一個简单学历,也不再是“保命符”。等到考研成绩出来时,他接近瘫坐在椅子上,因再好成绩,也不过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已。
可父母那种简单“你可以做得更好”叮嘱,带来并不是激励,而是让人喘不过气焦虑。他们看不见孩子那些不为人知内心挣扎,看不到孩子不息对抗高压脆弱心态。
时而想想,父母好意成最沉重负担。他们从来没经历过今天这种压强堆砌,却永远以自己那個阶段“铁饭碗”经验去评价今天“饭碗”。这让我想起有句话说得好——在不同阶段,你所处位置注定定夺你对世界认知。

这不光是代沟难题,更是阶段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所经历困境缺乏理解难题。00后毕业生无奈,正是来自那种“代沟”代价。而这個代沟,不是简单言语冲突,也不止是生活习惯不同,它关乎教育资源、社会博弈,乃至对将来认知。在那個没有互联网年代,孩子要想出人头地,仅仅依靠“奋勉”就可以。但今天,光靠奋勉,未必能弯道超车,真正博弈早已开始不再单纯依靠個人本事。
父母以自己过去经历强加于子女,想要他们按照某個准则去拼搏去奋勉,殊不知,这种准则已经与现实脱节得太远。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再只是为“安稳”工作活着,更多是为“更好”生活在拼命挣扎。你能想象吗?今天00后孩子,连给父母“交差”都变得异常艰难,因这种压强,完全不同于父母曾经“那种阶段”。
真希望父母们能走进孩子生活,站在他们立场上,解那种无法诉说焦虑与无奈,才不会在某個不合时宜时刻,给孩子们增加无法承受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