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引爆中国城轨的DeepSeek时刻

青记爱观察 2025-04-29 16:09:15

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垂域大模型赛道,青岛拿下了极具分量的一席。

4月25日,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青岛地铁集团承办的智慧城轨2025青岛现场会首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发布。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将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的实际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这意味着,下一步,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重塑还将提速,而智慧城轨与AI深度融合也是行业必答题。

不夸张地说,此次青岛地铁推出城轨大模型,可以看作是中国城轨行业的“DeepSeek时刻”,其在多个层面均创下了行业第一。

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其完全解耦设计和全栈自主化路径为行业树立了技术标准,避免对通用模型的依赖;

在模式创新方面,通过“伴随式研发”深度结合业务需求,推动AI从“工具辅助”升级为“决策核心”,例如供电智能体实现工单自动派发与风险预警;

在生态构建方面,带动极视角、新华三等上下游企业参与技术迭代,形成“以场景养技术、以技术拓场景”的正向循环。

而对于青岛来说,人工智能与轨道交通装备,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和突破发展的重点产业,而且青岛已经明确将城市轨交大模型作为重点发展的垂直大模型之一。

在此前智慧城轨建设基础上,青岛地铁首发城轨大模型,既展现出作为国企扛起青岛产业创新的使命担当,又为全国智慧城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先行铺路。

未来,随着青岛地铁垂域大模型、TACS等技术成果在全国的推广复制,青岛地铁也将成为青岛新质生产力的一张新名片。

1

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青岛地铁集团承办的智慧城轨2025青岛现场会可谓看点十足。

一个重要细节是,现场会首日放到了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抓马山车辆基地,这里是被称为“最聪明列车”的青岛地铁6号线的车辆基地。

青岛地铁6号线在全国城轨行业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全国第一条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也是全国首条全线采用全功能、全场景、全要素的智慧车站线路。

TACS列车

青岛地铁也正是在6号线一期智慧城轨基础上,从2023年11月就开始制定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轨规划,将大模型融入到智慧城轨技术体系,建设智算中心、AI平台、模型测评平台,开展数据治理,研发青铁大模型和智能体,推动城轨运营提质、降本增效。

此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将总结和交流《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发布五年的交流会放到这里,而且重磅推出城轨行业大模型,也是对6号线运营成果和青岛地铁智慧城轨建设的充分肯定。

4月26日也是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一周年,青岛地铁也系统总结了相关运营数据:

在16项行业核心指标中,12项实现“0触发”,13项指标达到或超越线网最优水平。人工、能耗、检修等运营成本显著降低,年节约成本约9180万元。安全上,故障率降低约51%,可靠性由99.99%提升至99.9996%,高危物品检出率超过98%;质量上,服务更精准、主动、贴心,检修质量更可靠、不漏不错;效率上,原人工检修工作中58%实现智能化替代,生产运作效率和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效益上,年节电1769万度,占6号线年度总用电量30%。

首日现场会的另一个细节是,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相关负责人专程赶来参加。

在国家大力推行“两新”、“两重”战略的背景下,同时肩负服务民生、支撑发展双重使命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将迎来全新的投资机遇。

当前全国城轨建设逐渐转向“建设运营并重、以运营为主导”阶段,面临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等难题。

这意味着,相比于此前城轨建设时期的大投资,通过对既有线路的智慧化改造包括更深层次的垂域大模型建设,将成为城轨行业未来投资的重要发力点。

2

具体看青岛地铁此次发布的城轨行业大模型,以场景牵引、数据驱动的伴随式研发模式,具备完全解耦、全栈自主化、大小模型融合、数据思维链四大创新亮点。

其中,在数据思维链方面,城轨行业大模型打破传统垂域大模型数据稀缺性的痛点,依托青岛地铁乃至全国城轨行业庞大的数据基础,将超1.4万份行业文件和超19.7万份青铁文件形成城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模型专业能力和准确性,增强输出结果可信性。

在大小模型融合方面,借鉴MOE架构(分诊就医),建设1个大模型+18个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能全面覆盖159个轨道交通运营场景。

而700亿以上的模型参数,大大保证了大模型的学习能力和适用性,在处理生成文本、语言、图片、视频等类型数据项更具优势。

据了解,青岛地铁目前已完成垂域大模型

1.0版本研发,并在6号线完成初代大模型研发部署、模型评测,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上线试运行,赋能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置等业务领域,大幅缩减作业流程并缩短故障处置时间。

从具体实践来看,随着应用场景的丰富和高质量数据的训练,城轨行业大模型将推动智慧城轨建设迈入“类人化”主动思考阶段,更加“聪明”,高效分析、指导决策。

以智慧运维场景为例,此前的供电智慧运维主要基于BIM数字孪生技术,可在20分钟完成全线变电所一键巡视,应用大模型后,若设备跳闸,智能体可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并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6步缩减至8步,处置效率提升70%以上,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供电智能体

据测算,青铁大模型应用体系搭建完成,场景全域覆盖后,预计青岛地铁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网预计可实现运营成本年节省超10亿元。

3

对于中国城轨行业来说,青岛地铁的贡献不仅在于创新研发了城轨行业青铁大模型,更重要的是为整个行业搭建了一个人工智能与城轨行业融合发展的联合创新体。

早在2023年11月,青岛地铁集团按照“业主主导、内聚外联、生态协同”的组织原则,主持召开人工智能实施专题会,联合集团及下属子公司、山东大学、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曙光信息产业、新华三、山东极视角、华为、北京国信会视等19家单位,研究成立“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集结技术专家与AI训练师团队共计300余人,形成“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的研发体系,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1123N行动。

以极视角为例,这家坚定看好青岛丰富应用场景、将总部从深圳搬到青岛的人工智能算法商城,在青岛地铁“垂域大模型研发”工作中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

据极视角联合创始人陈硕介绍,在前期规划设计上,参与了人工智能平台、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等板块方案设计;在前置实验阶段提出并实现了“AI+框架保护动作处置流程优化”;在研发成果输出方面,先后主导及参与研发了数据标注平台、办事指南智能体、供电智能体、智慧车站智能体等,并协同青岛地铁总结、沉淀过程中的科技成果创新、经验、方法论、标准规范等;在青岛地铁提出的“伴随式”研发模式上,公司先后投入各类技术岗位员工40余名。

城轨大模型中目前已经运行的供电智能体,就是由极视角参与研发。

城轨大模型的发布只是开始,未来在更多城市和更大范围应用场景的复制推广,也将为包括极视角在内的相关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据测算,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智慧化改造成本约两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近千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而且,通过智慧化改造带来的运营效率提高也将大大减少成本回收周期。

以青岛地铁6号线为例,综合考虑当前系统维护运行成本及人力降本效益、维修降本效益、节能效益,全部功能实现后,6号线车辆智慧运维系统节省1369万元/年,成本回收周期为1.7年。

进一步看,青岛地铁推出的城轨大模型,由于采用完全解耦设计,算力、平台、大模型完全独立,具备部署未来更优模型的能力,相当于既可以随时更新升级,又可以无缝衔接适配各地已有的智慧城轨建设。

此外,城轨大模型还可应用于产业园区、港口、电力、水务的设备运维,如机场的乘客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产线运维,运营商的运营服务及铁路的等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

这无疑是个更广阔的市场。

0 阅读:7

青记爱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