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青岛时

青记爱观察 2025-04-28 11:01:27

青岛正在迎来一场划时代意义的盛典。

4月27日,承载了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奖的中国电影华表奖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200多位演员(百余组)亮相。

这场国家级电影盛典首次走出北京花落青岛,不仅仅是因为青岛与中国电影的渊源和人才辈出的青岛籍电影明星积淀,更蕴含着深刻的电影产业演进逻辑:

一方面,在中国电影工业化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华表奖以专项技术奖项树立工业标杆,对国产科幻电影、国产奇幻电影给予高度认可。

另一方面,有着“世界电影之都”美誉的青岛,通过“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标准输出”的路径,构建起了集投融资、制片、宣发、衍生品开发等为一体的影视制作全周期的硬核科技生态。

同时,西海岸新区还集聚了芯恩、极视角、宸芯科技、以萨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电影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这种突破银幕边界的创新融合,或将为西海岸新区、青岛创造更多的惊喜。

1

青岛与电影的缘分,甚至要早于中国电影的出现。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成为电影的正式诞生日。

时隔四年,电影之风吹进了青岛港。

1907年6月,水兵俱乐部(现1907俱乐部)在《青岛新报》上刊登了一条电影广告,成为青岛这座“电影之城”的生命原点。

作为世界电影的“东方实验场”,青岛独特的城市基因与电影艺术形成深刻共鸣,并最终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让这里成为中国电影的“天然摄影棚”;不断涌现出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为中国银幕注入独特的“青岛气质”……

2017年11月,青岛荣获联合国“电影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电影之都”,也是目前为止中国的唯一一个电影之都。

从《浪淘沙》《海魂》等经典作品的诞生地,到《流浪地球》《封神》系列等重工业电影的孵化器,青岛完成了从“天然摄影棚”到现代影视产业高地的转型。

在推动中国影视工业走向世界的同时,青岛也让每一帧光影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开创了“产城融合”的典范。

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和目标愿景。

这意味着,对外开放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旅产业是青岛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自身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而此番极具国际传播属性的中国电影华表奖落地西海岸新区,无疑为青岛送来了一张含金量十足的“城市文化名片”。

中国电影华表奖期间,青岛精心推出的中国电影120周年肖像展、“青岛电影”主题展主题灯光秀、“移动电影胶囊舱”活动、“跟着影视游市北”“跟着电影游崂山”“跟着电影游西海岸”“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等系列活动,将吸引全球各地影迷进一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这种“影视+文旅”的生态构建,不仅使青岛成为影视工业要素的集聚平台,更为青岛营造了一个具有艺术集聚效应和市场消费潜力的发展平台,实现了文化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共振。

2

如今,青岛留在电影中的不只是单纯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还有领航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深层次印记。

当《流浪地球》系列在东方影都的LED虚拟影棚中构建太空电梯,《封神》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复活上古神兽,这些现象级电影作品不仅创造了票房奇迹,更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产业标准的价值跃迁,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一极。

作为中国第一座重工业电影基地,青岛东方影都在建设之初就比肩国际最高标准,打造了占地170万平方米的影视产业园,配置了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的硬件矩阵。

不仅如此,放眼国内近百个大型影视基地,青岛东方影都堪称智能拍摄体系最完整、数字资产体系最高端、拍片流程管理最成熟的基地之一:

建成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打通从剧本预演、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链条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引进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提升人脸数字建模的精度和效率;与阿里大文娱合作,共建数字影棚,推动新一代LED虚拟拍摄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产业生态的繁荣离不开人才与资源的深度耦合。

青岛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青岛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相继落地,西海岸新区17所高校影视专业学生超8000人。

与此同时,青岛电影学院和东方影都共建了虚拟拍摄研究所、无人机拍摄研究所、水下摄影研究所,世界电影之都研究院,成为青岛影视人才的培育摇篮。

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作为广电总局在全国唯一布局高新视频园区,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汇聚华为、京东方等数十家链主企业,广电总局高新视频国家工程中心等6家重点实验室及科研机构。

目前,西海岸新区已引入万达影视、耀客传媒、英皇娱乐、爱奇艺北方制作总部等出品类影视企业600余家,入驻世纪之窗、希娜魔夫、永誉传媒、末那众合等国内一流制作配套企业300余家,建成了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全链条人才、企业集聚体系。累计接待剧组500余个,为中国电影贡献近400亿元的票房。

2024年,青岛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成为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

3

以举办华表奖为契机,青岛这座曾以“红瓦绿树”定义旅游形象的城市,正在以足球赛事、艺术节、音乐节、大型演出为切口,从更软性,也更深入人心的视角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以奥斯汀举行的西南偏南音乐节(简称“SXSW”)为例,作为“全球创新的思想集市”,每年全球科技和互联网巨头公司都会在这里悉数亮相,带来全球科技创新风向标。此外,IBM、苹果、特斯拉、谷歌等大型科技头部企业和创意团队更是在这里落地生根。

数据显示,2023年,SXSW在奥斯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亿美元,2024年更是达到3.773亿美元。

人口和企业的快速涌入推动奥斯汀成为全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根据美国权威机构SignalFire发布2023年科技人才趋势报告,奥斯汀仅次于纽约,成为第二受欢迎的搬家地。

根据调查,从2019年奥斯汀大型科技公司员工数量增加了近45%,而硅谷地区只增加了不到20%。

正如SXSW推动奥斯汀转型科技重镇,青岛也有望复制“盛会—人才—产业”的价值链,催化青岛从传统影视拍摄基地向“电影科技融合体”的快速蜕变。

比如,以火热的AI大模型生成式视频技术为突破,青岛可以加大招引更多生成式视频制作产业链企业汇聚青岛,还能与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软硬件领域互为上下游,助推青岛新兴产业迅速起势。

去年10月,青岛电影学院研发的JINXIANG·AI系统平台在东方影都发布。该平台集剧本编辑、音视频生成、社区互动于一体。由AI平台进一步向制片管理、成片流程发展,实现从剧本预演到特效合成的全流程AI辅助创作,为电影工业化提供新范式。

同时,良好的区位优势也为青岛提供了更广阔的腹地。随着青岛入列北京三小时高铁圈、未来京沪二线等多条交通要道开通,不仅缩短了青岛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通行时间,也为青岛引入科创资源和科创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场电影工业与硬核科技的融合之旅,也是青岛站在科技与人文十字路口的城市跃迁见证。

0 阅读:2

青记爱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