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綦江土台铁业巨户吴举宜联合当地众多铁厂、锅厂等,组建了东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吴举宜出身于綦江县,曾在杭州和上海接受高等教育,专修冶炼技术。公司主要经营生产铸造生铁、饭锅、盐锅等产品,凭借上乘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1951年7月,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工业厅批准东源公司转为国营,更名为国营东源炼铁厂,吴举宜身兼厂长与工程师。1957年,冶炼高炉从土台搬迁到了三江。1958年,重庆市冶金工业局在三江镇新建国营重庆三江钢铁厂,东源炼铁厂被合并。1962年,因亏损严重,三江钢铁厂停产整顿。
1964年,为提高三线建设军工生产的配套能力,国家计划在原三江钢铁厂旧址建设西南地区最完善的薄板厂,定名为三江薄板厂。1965年4月,三江薄板厂划归重庆钢铁公司领导,7月正式定名为重庆钢铁公司第四钢铁厂。此后,重钢四厂不断发展壮大,陆续建成热轧薄板车间、镀铅车间、冷轧薄板车间等,还新增了锰铁高炉车间、冷轧带钢车间,产品种类逐渐丰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重钢四厂的鼎盛时期。当时职工超过2000人,厂里配套设施齐全,有医院、影院、学府、公园等,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职工待遇令人羡慕,普通工人月薪可达300元,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水平。
1993年,重庆第四钢铁厂改制为重庆东源钢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源股票”作为重庆国企股改革的先锋率先上市。1999年,重庆东源开始资产重组,转让大部分法人股份。2003年,东源公司部分资产置换回归重钢集团,更名为重庆四钢钢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后,公司因经营困难,开始关停生产车间,职工陆续下岗或分流到重钢集团所属的其它企业。到2012年底,公司全部停产。
2017年7月,“四钢记忆”工业文化主题景区开园迎客。景区充分利用老厂房和厂区结构进行包装,其中的三江影视拍摄基地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工业主题影视剧拍摄基地,已成功引进几十个剧组前来拍摄影视剧,共拍摄《重庆谈判》《恍若少年时》《我的孩子我的家》《刺杀小说家》等逾100部(集)影视作品。
重庆钢铁第四钢铁厂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再到经历困境和转型,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