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几何时,坟地学校被视为风水宝地,甚至还有人认为,读书需要平心静气,而坟地的幽静再合适不过了。
可以说,这种现象在我国是十分普遍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一到清明时节,班里胆子大的男生就会讲一些与这个学校有关的“鬼”故事。
那么,“10个学校9个坟”的说法,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松树,松树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还能为校园环境带来很多益处。
松树通常情况下四季常绿,即便是大雪纷纷的冬天也是如此,而这也为光秃秃的校园增添一份坚韧和生机。

另外松树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改善校园的空气质量,尤其是夏天,为校园的师生遮荫。
松树出现在校园中也成为很多男生编“鬼故事”的源泉。

松树长得越茂盛,证明学校里的墓地越多,这是年少时期的无稽之谈,还是骗女生的玩笑,殊不知,这也是有事实依据。
原因很简单,了解松树的都知道,松树十分喜欢动物的尸体,主要原因是因为动物尸体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等元素。

这些元素是松树生长的重要肥料,能够促进树木的生长和繁茂。
虽说听上去有点无稽之谈,但不得不说,学校在坟墓上面建还是有一定原因。

在上世纪50年代及其后,尤其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土地的稀缺性使相关单位和建设单位不得不在选择学校建设用地时做出经济上的妥协。
由于资金有限,很多地方难以承受高地价,因此选择了价格较为低廉的土地。
特别是在城市周边的土地,这些地方虽然可能原本是乱葬岗或墓地,但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人口较少,开发价值不高,因此地价相对便宜。

至于建设学校,选择这类土地的一个文化因素是民间风俗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坟地和墓地通常被认为是“忌讳”之地,尤其对于一些信仰较为虔诚的地区,周围人群可能对这些土地的使用持有负面看法。

由于这类土地需求较低,价格自然就显得相对便宜。
所以,建设单位有时会选择这种土地,而相对避开其他地区的竞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认知的改变,许多过去被视为“禁忌”或“阴气重”的地方,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像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它们在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古墓葬,反而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学校历史和传统的一部分。

这些古迹不仅是过去的见证,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多样性。
过去,许多人可能会对学校建在乱葬岗上产生恐惧或不安,但如今,随着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增加,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也反映出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古墓葬的发现,不再被视为负面的象征,而是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延续。

这种态度的转变,也表明了文化和社会认知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历史遗迹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而是更加理性和开放,这也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理解角度。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加入“古墓派”:那些曾经挖出古墓的高校 中国青年网2019-06-01 10:44
综合性名校果然啥都有,清华大学发现古墓,还有这些高校也有 北晚在线2019-05-31 2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