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鼻炎问题来找我,一开口就问:“大夫,我是不是肺气太虚了?”
我一把脉,确实有虚象,但不是简单的“肺气虚弱”,而是——阳气不足,寒邪深潜鼻窍。
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是人体抵御外邪的根本。如果阳气不够,寒湿就会趁虚而入,滞留鼻窍,久而久之,鼻塞、流涕、喷嚏不断,怎么治都难断根。

尤其春天,本是“阳气升发”的好时节,可偏偏有些人春困、乏力、头重如裹,肢体沉重,整天哈欠连天,还动不动胃胀、拉肚子——这是为什么?因为你阳气不足,升发无力,身体就像一辆没油的车,启动不了,鼻窍也因阳气不达而闭塞。
那该咋办呢?今天我给你分享一个纯阳之物——生姜。别小看了它,越是鼻炎缠身的人,越得善用,用好了,能把散失在四肢末梢的阳气,一点点地“归到根上,引到鼻窍”,助你摆脱鼻塞之苦!

生姜,是真正的“纯阳之物,温通鼻窍之品”
中医说“姜为百药之长”,不仅仅是因为它能驱寒祛湿,更因为它性温、味辛,走的是脾、胃、肺三经,最能激发脾阳、温中散寒,更能把浮散的阳气引至鼻窍,尤其适合鼻炎患者那种慢性的、深入鼻窍的寒邪。
谁最需要吃姜?阳气不足型鼻炎患者!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阳气不足?我教你几招:
1、早晨不愿起,起来后总感觉鼻塞不通,呼吸不畅;
2、怕冷,尤其脚凉,晚上得穿袜子睡觉,鼻塞在夜间加重;
3、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吃一点凉的就拉肚子,鼻流清涕不止;
4、面色苍白、舌头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且常伴有鼻塞、喷嚏、嗅觉减退等鼻炎症状。
以上说中了三条以上,那基本可以断定是阳气不足型鼻炎了。这种时候,就特别适合用生姜来“温通鼻窍”。
怎么吃姜,才能把阳气“归到根上”?
吃姜要吃得对、吃得巧,才能真起作用。我教你2方法:
1、早起喝姜枣汤
每天早上喝一碗,连续喝三周,你会感觉鼻塞减轻,呼吸顺畅许多。
这个方子温中补阳、养血安神,非常适合春天这种“肝气易动,阳气待升”的时节,有助于缓解鼻炎症状。

2、姜枣煮水熏鼻,把阳气引至鼻窍
晚上用一小把干姜片、几枚红枣,加水煮十分钟,然后利用蒸汽熏鼻20分钟,直至感觉鼻窍微微通畅为止。这个法子特别适合鼻塞严重、嗅觉减退的人。
熏鼻的同时,可以用手轻轻按摩鼻翼两侧和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那是“鼻窍的门户”。这么一熏一按,阳气就引至鼻窍了。
门诊案例分享梁先生,45岁,自述3年前因一次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每遇天气变化或受凉后症状加重。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用上喷剂和抗敏药症状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近1周来,因春季花粉增多,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于是来到我门诊。

查体: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侧下鼻甲肥大,鼻腔内有清稀分泌物,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鼻鼽(过敏性鼻炎),证属阳气不足、寒邪滞留鼻窍。
治疗思路:患者长期鼻塞、流涕、打喷嚏,且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均为阳气不足、寒邪滞留鼻窍之象。阳气不足,则不能温煦鼻窍,寒邪乘虚而入,导致鼻窍闭塞,清涕长流。因此,治疗当以温阳散寒、通窍止涕为原则。
于是开方:生姜,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辛夷花),苍耳子,细辛;

患者服用上方7剂后,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明显减轻,鼻腔分泌物减少,鼻黏膜水肿减轻。继续服用14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温馨提醒:文中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中医指导下使用,切勿盲目试药